荆河溯源
滕州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东依沂蒙山区,西濒微山湖。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和湖滨洼地。境内有大中小河流几十条,界河、北沙河、城河、郭河、薛河等自东向西入湖。
老子曰:上善若水。庄子曰:世子至美,莫若秋水。水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养育了滕州的古代文明,从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到春秋战国时境内的三国五邑,其遗址和国都、城邑无一不靠河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滕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滕州的水利史。
水造就了滕州文明,一个城市要是没有清澈的河水,便失去了灵气。水是城市之魂,水净则城洁,水秀则城美。为谋求生存与发展,滕州人民很早就开始了治水活动。据《水经注》记载,汉初,曾引南梁水(今城河)“溉我良田”。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原义创修南梁坝堰,引南梁水由黄山桥入护城壕”。在冷兵器时代,护城河是最好的防御工事。因此较多的都城都是以水围城防御外来强敌。
地下水溢出地面称泉。《道光志》记载我市境内有泉18眼,“境内诸泉,涸盈隐见,今昔较殊”。荆泉处在峄山断层以内,断层以东石灰岩层中的地下水西南向运动,受断层西盘砂页岩阻挡,升至地表成泉群涌出。
北魏《水经注》记载:“蕃县(滕县旧称)城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对荆泉作了记载,后来的地方志、地理书中也屡屡提到荆泉,称“水注成潭,面积亩许,冬春不见其涸,夏秋不见其溢”。
明清年间,荆泉水势旺盛,喷涌如注,高可逾尺,声若雷鸣,且泉源众多。有名的为“荆水”、“趵突”、“五花”、“大佛”、“小佛”等,合称“五花泉”。其中以“荆水”、“趵突”为最,有“亘古名泉,趵突跳珠”之称,是古滕之地八大景观之一。
“滕者,取水之腾涌为名也”,盖源于此。这里原来五个大泉,分布在前梁村以西、于寨村和前后荆河之间。据当地百姓代代相传,当时的泉眼很大,泉水汹涌,水汽成河,自然形成河流。人类爱水,水是历代文人骚客歌吟的对象。孔子曰:“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明代工部主事黄肃到滕县观察泉源,看到荆泉水汩汩流个不停,深感震憾,挥手写下“晓驰匹马出滕城,观得双泉最有情。南北怒涛如趵突,高低声吼似雷鸣。味涵曲蘖冰壶泻,光澈琼瑶雪窦倾。从此疏源流不尽,万年国计赖泠泠( líng líng)”的诗篇。再加之上流来的南梁河水,自然形成了一条河流——荆河(南梁水)。
荆河之水一遇山洪暴发,往往冲击县城,城区荆河转弯处,常常洪水暴发,侵蚀县城,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后人在荆河西岸上修建了龙泉塔,以镇住荆河不要在入侵县城,危害百姓的生命财产。正应了那句话:宝塔镇河妖。
现在流经市区的荆河,过去是由古代的南梁水与荆泉和漷水汇集而成,先后叫过南梁水、荆水、城河、城郭河,老百姓还是称谓她为荆河。
因此要说荆河,不得不说南梁水和漷水。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鲁国蕃县有南梁水”。南梁水又叫涓涓水,在历史古籍记载中多有不同,汉代靠近南梁水有梁城。南梁水发源于东郭镇北部邹滕交界的丘陵山区,河水自北向西南和荆泉相汇。
南梁水曾经作为古代漕运的一条主河道,将东部山区的粮食、山货运到微山湖以西。据史料记载南梁水漕运从唐朝就开始,到宋朝达到高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要比台儿庄运河早600多年。在东郭镇前坞沟村后的梁水古道,农民在地里挖沟时,经常挖出腐朽的古船上的船帮、桅杆等木料,充分说明这里古代曾经是行船漕运的河道。可想当年河水宽阔、渔歌互答,船来船往的兴盛光景。
据《左传》,周灵王十八年(公元前554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取邾田自漷水归之于鲁”。这是漷水最早的有文献的记录。(祝柯:春秋齐邑,《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公羊传作祝阿,即今山东长清县东北之祝阿故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记载。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漷水出东海合乡县(今平邑县)西南流,经蕃县(经滕州市)故城南,又西经薛县故城北,至湖陆县(今微山县)入于泗。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古漷水时间之长,历史悠久。
历史记载进一步说明了古漷水(漷河)发自临沂市平邑县白彦西部山峡,自东向西至大岔河村西折而向南,入邹城市的城前镇,从凤凰山南麓进入山亭区的店子镇、冯卯镇之间的岩马水库,流经东郭、东沙河、北辛、龙泉、荆河、洪绪、姜屯、级索、西岗9个镇街,在西岗镇北满庄与郭河交汇,至微山县欢城镇时王口村入昭阳湖。全长81公里,流域面积642.4平方公里,境内长42.7公里,其中城郭河汇流段7.1公里。是古代继泗河之后鲁南地区较大的一条河流。
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12年,居住在梁上(现在前梁村、后梁村之间)的村民,套上耕牛在犁地,庄稼人扒开河堤放水浇地,赶巧正逢山洪暴发,洪水顺着犁沟冲坏堤坝,一个激浪冲过大坝,和南梁水汇合,直向荆泉冲去,从此三水相汇。一个犁沟改变了一条河的流向,改写了河流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的“漷水窜荆”,又叫“漷水入梁”。从而漷水、梁水、荆河汇成了一条河流。名字改成了荆河、城河、城郭河,人们至今还是习惯称为荆河。
漷河古道前、后梁村东老河道逐渐被废弃,而今的漷河,是发源于山亭区水泉镇长城一带的河流小郭河为主流。从山亭区桑村入境的小郭河亦叫明河,古为三国五邑中的陡城(战国时齐国邑城灵邱)的护城河,从东沙河镇的小宫山村东入我市,在荆河下游相汇流入微山湖。
唐宪宗元和十年,即公元817年,是古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在南梁水西岸的高地上,成千上万的农民和各方工匠赤脚光背,他们肩挑车推,来回不断,在这里从新建造一座新城,也在创造一项奇迹。一年后,一片广袤的田野上,出现了一座周长五里,仅有六条街十二巷的小县城,成为了今天滕州市的雏形。从唐朝建城起,滕县城从此没有迁移过,直到今天滕州市仍以该城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发展。
解放前,滕县城以旧城墙为主体,包括城外街巷东西长900米,南北宽700米,面积仅0.63平方公里。在这座古老而又悠久的小城里,我们的先辈也创造了许多值得后人纪念和自豪的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建筑:占城区面积十分之一的金碧辉煌的文庙建筑群,古老堂皇的天齐庙、春秋阁,高大森严的县衙建筑群;沿街而立全国少有的铁牌坊、龙家大石坊、节孝坊等二三十座牌坊;还有高翰林家宅、张锦湖大院、王家祠堂等滕县“八大家”官宦地主的宅第、宗祠。
南门里有德国天主教堂,北门外有华北神学院、基督教堂、华北医院、麻风院等由十几座西式楼房组成的外国教堂、医院、学校等建筑群,数十名德、波兰、英、美的神职人员在滕县传教、教学、从医,还有来自国内十几个省份的学生及朝鲜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来神学院学习。
荆河装载着滕州的历史,荆河创造了善国的文明,这里涌现了科圣墨子、工匠鲁班、善施仁政的滕文公,哺育了李继耐、李景、王学仲等一位位共和国的将军、学者、科学家、书画家,他们是喝着荆河河水长大,他们是荆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是长在荆河畔的一棵棵大树,是滕州的骄傲,是百万滕州人的自豪。
荆河川流不息,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养育了滕州人民。她从远古走来,昼夜不停,奔腾不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少动人的故事随河水汇入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