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毛主席在1961至1963年,分三次抄录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并对其作出批注,指出这首词,是陆游在北伐理想破灭之后,遭到投降派打击创作的作品。
毛主席一生喜欢梅花,当他读到陆游这首词后,颇有感触。于是结合自己的境遇,也填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并说要“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的咏梅词,以梅花的处境与品性,比拟自己的境遇与精神追求,效法屈原《离骚》精神,谱写了一曲关于寒梅的悲壮赞歌。
而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则是带着他一贯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另外,这首词的下半部分,还带有“功成隐退”的高尚文人理想,与“侠义精神”。
要想透彻地理解毛主席的《卜算子》是如何“反其意而用之”,就必须先理解陆游的词究竟写了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词吧。
一、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
《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白话翻译:
她伫立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好像是一株野花。已近黄昏,天上又刮风下雨。周围只剩下她一个人,在那里寂寞发愁。
从来没有想过,要与群芳争奇斗艳。任凭百花们对她妒忌、攻讦与谩骂。她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直至生命的凋零。
哪怕摔落地面上,让车轮从身上碾压过去,把它变成了一摊,红色的泥。但是她的余香,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也不会消失。
陆游《卜算子·咏梅》,全词没有写到一个“梅”字,但是它却是在歌颂梅花的精神。要想读懂这首词的内容,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陆游的生平。
陆游是一位遭遇比较坎坷的诗人,他的祖先在北宋时,曾经是一个大官,后来全族一起逃到了南宋。陆游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习武,好读兵书,文章和诗词也都写得非常好。
后来陆游去参加科考,结果遭到了秦桧的打击。等秦桧死后,他又被朝中曾觌、龙大渊等人排挤,于是只能去给官员当幕僚。
当了一段时间通判之后,青年陆游投笔从戎。又花了七年左右,才做到代理知州。公元1176年,陆游到夔州上任。干了9个月,政绩非常突出。
陆游重视军备,经常操练军队。又在当地兴修水利,造福人民。正当他以为,自己离北伐的理想越来越近时,没想到他的政敌竟然以他性格豪放,喜欢游山玩水为由,告了他一状。
本来工作做得好,应该升迁的陆游居然遭到了贬谪。而这一年,陆游已51岁了。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年”的陆游,自感人生去时无多。因此写下了这首《卜算子·咏梅》。
这首词第一句“驿外断桥边”中的“驿”字,指的是驿站。它是古代朝廷开设,替朝廷传递军事情报,或者养驿马的场所。
在“驿外”,说明陆游是被排斥在了官僚系统之外。而“断桥”则说明他的仕途,已经前去无路了。此时的陆游,可以算是到了一种绝境。
“已是黄昏”,是说他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古代人平均寿命短,许多人不到五十就去世了。当理想破灭之后,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陆游努力了几十年,才当上了一个五品官员,却又被对手以可笑的理由参了一本,世上还有比这更凄惨的事情吗?
讲完了自己的凄惨境遇之后,从词的下半阕开始,陆游又借梅花不屈的傲骨,表明自己的心迹。他说,他本来就“无意苦争春”,是朝中那些人目光短浅。
这些人嫉妒他、谩骂他,甚至编造理由抹黑他,其实那些人对他,根本不了解。他一生的理想,始终是北伐抗金。对于权位、名利,一概没有留恋。
可惜现在,他的这个理想,就要像风雨中的梅花一样凋零了。理想遭到了践踏,身体落到地面,还要被车轮碾压。遭受摧残,陆游并不害怕,他说:
纵然自己粉身碎骨,变成一滩红色泥泞,自己的理想,依然会像梅花一样,散发出高贵、芳香的气息。并且这种高贵、芳香的气息,还会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屈原在《离骚》中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我不怕你们不懂我,我只想独自在内心中,散发出芳香。我的肉体可以被消灭,难道你们还能消灭我的灵魂吗?陆游《卜算子·咏梅》,体现的正是屈原《离骚》中的这种悲剧精神。
二、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赏析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白话翻译:
她在风雨中送走了春天,又在飞雪中迎来了春天。隆冬季节,万丈悬崖百丈冰,严寒封锁了整个世界,仍然锁不住她那花枝一般俏丽的身影。
她长得俏丽,并不是为了与百花争春斗艳。她的理想,是做一朵报春花,告诉大家,春天即将到来。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漫山红遍时,她就会置身于百花丛中,面上露出微微的笑容。
“风雨送春归”是说人间三月,雨季到来的时候梅花还在开放。但进入四月暮春,梅花就凋谢了,所以说它是“送春归”。这个时间可能不太精确,但我们读诗词应该注重词本身的用意。
“飞雪迎春”,是因为梅花在冬季开。在那个最寒冷的季节,悬崖被冰雪封锁着,普通的花花草草,全都被冰雪覆盖,只有一枝梅花,在崖边盛放。
词的后面两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达的是源于传统的“老庄思想”,“功成身退”的愿望。
从前,我们讲过李白的《侠客行》,作者在诗中说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就是《老子》“功成、名遂、身退”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一直非常流行。
意思就是说:我们出仕当官,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享受。我是为了造福整个国家,整个族群。当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之后,我就会回归到群众中间去,做一个普通人。
毛主席之所以说他这首词是“反其意而用之”,是因为他这首词里面提到的梅花,并不是陆游词中那种悲剧英雄,而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英雄”。
在词的开头三句中,毛主席和陆游遭遇到了相似的困境。1961年,国内正处于困境,而国际政坛上又风起云涌。
苏联人倒戈西方世界,一口气发表几百篇文章,对中国政府进行谩骂、攻击。面对这样的形势,当年的毛主席,并没有像五十一岁的陆游一样绝望。
毛主席在词中说:即使孤身处在冰封的悬崖之上,梅花依旧会在寒风中,傲然伫立。所以冰雪有什么可怕的呢?“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们中国共产党干革命,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享受。我们是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是为了要给世界上那些,害怕西方势力的人做榜样。
这些人害怕帝国主义,我们不怕!就让我们中国共产党,站在冰封的悬崖之上,等着春天的到来吧。让我们在第一时间,把春天来到的喜讯,告诉给世界上所有的人。
到了春回大地,百花盛开的那一日,我会功成身退,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站在花丛当中,面上露出微微的笑容。
之所以说毛主席的这首词具有“侠义精神”,是因为他在这首词中塑造的梅花,并不是一枝独善其身的梅花,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个人的理想才艰苦奋斗着的梅花。
这一株梅花,孤悬于百丈寒冰之上,处境何其危险。可是她却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定要给所有人“报春”。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在表现梅花的“牺牲精神”,但是事实上不仅如此。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假如仅仅等待春天的降临,她大可不必站出来冒险,可是她非要站出来。
这是因为,她要嘲笑这天地间的严寒,并且以身体作示范,告诉全世界,这冰雪一点也不可怕。因此才说这首词,是体现了一种老庄思想指引下的“侠义精神”。
结语
毛主席创作诗词,也喜欢向前人取经。他受到陆游《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启发,也写了一首同名词。
不过,毛主席这首《卜算子·咏梅》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主题思想,都没有简单地模仿陆游的那一首,反而还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色彩。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描写的是一个穷途末路,但信仰不灭,坚贞不屈的寂寞英雄,词中继承的是《离骚》中的传统精神。
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描写的是一位雪中精魄,花中仙子。她是一位善良、勇敢,甚至充满侠气的“乐观英雄”。词中体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毛主席在词中还吸收了传统文人“功成身退”的高尚思想。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革命成功时,不居功、不自傲的心态,以及磊落、坦荡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