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小调查,大家在看诗词赏析类文章的时候,是喜欢集中介绍写作背景呢,还是喜欢结合诗句的内容介绍呢?老严今天准备采取后一种方式。
首先介绍今天这首诗的题目:春望。意思很简单,就是在春天里远望。然而作者杜甫在哪里望?到底在望什么?这还得进一步进入正文才能说清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公元775年年末,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安史之乱。朝廷文恬武嬉已经很多年了,抵挡不住安禄山的进攻,皇帝急急忙忙往蜀中去了,太子则去了西北。在大臣们的推动之下,太子李亨在灵州继位,这就是唐肃宗。他组织军队抵抗安禄山。杜甫匆匆赶去,在凤翔遇到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然而杜甫太耿直,为房琯辩护,得罪了唐肃宗,被贬出了朝廷,从此再也不受信任。之后当过几次小官,最终也没有当下去,辗转来到了四川。他把妻子儿女安顿在了鄜州。
杜甫依靠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定居了下来。然而战争没有停息的迹象,中原很多地方都被安禄山占领了。所以说国家是破了。但是山河还是那些山河。这有点像杨升庵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山河未变,只是改了颜色。
当然杜甫不可能望到山河破碎的整体景象。虽然四川盆地周边很多崇山峻岭,但是也没有能看到整个中原的视角,人眼也看不到这么远。
他望到的是下一句。成都的春天来了,草木长得很高。老严亲自去过杜甫草堂,但是我们可爱可萌的读者们不一定全部去过,因为那里一次容纳不了3亿人。所以老严解释一下:根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可知,杜甫草堂的周边当时是有树林的。当然还有竹林,因为杜甫在这首诗中写到那些调皮捣蛋的小孩子把他风吹下来的茅草抱着钻到竹林里去了。
老严啰嗦这么多是想说,你要是站在城郊,能看清树木,但是看不清草,只有站在城里面,而且附近有树林的情况下,才能看到草木丛生的景象。因此杜甫一定是站在城里张望,而他的视点,有可能就是杜甫草堂。因为这里具有看得到他所描写的景象的条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对时事伤感,花流下了眼泪。因为怨恨别离,鸟儿心惊肉跳。这两句明显是拟人手法,花鸟和杜甫的心情产生了共鸣。花溅泪,指的肯定是露珠,那么作者是在早晨“望”的。成都傍晚也会有露水,但那是受到夕阳西下的影响,视线并不好。杜甫借助花鸟的景象,表现自己的感情。
时事,当然指的是战乱纷纷的现状。别离,指的是自己和妻子儿女天各一方。杜甫还有一首律诗《月夜》“今夜御州月,闺中只独看”可以对照着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两句其实是对上两句时和别的具体讲述。一般认为这里的三并不是确指,就是连月烽火没有停息的意思。主要不是因为蜀道难,而是战争阻隔了驿道,所以通信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家书当然显得尤其珍贵。这两句的意思是,因为长年累月的战争,和家里的音讯几乎断绝了。
虽然紧密联系上句,但是在之前并没有直接写到战火,主要讲述眼前的景物。这里一下子挪开,讲到眼前景物之外的事情。这是由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结构决定的。一首近体诗一般分为四部分,写作手法上分别叫起承转合。起,就是开个头。承,就是顺着开头写下来,本诗由草木写到花草,就是顺着写下来的。转,就是离开前面的话题说到另一个话题。合,则是在结尾中需要和前面有所关联,比如本诗“白头”关联第一句的“国破山河在”,都有时间很长的意思。
要写出明显的起承转合,难度是比较高的,所以近体诗并不好写。而相比之下,绝句只有四句,比律诗更难写。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就是挠。头发白了,而且越挠越短,就快连簪子都别不住了。好好的头发挠它干什么?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遇到什么难题的时候,或者心情低落的时候,往往下意识地去挠头。作为诗圣的杜甫,也跟读者们具有相同的动作。
这是一首结构非常严谨稳固的五律。我们知道,律诗是讲究格律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3、4句和5、6句要分别对仗。杜甫的这4句对仗严丝合缝,而且前面两句也是对仗,也非常严谨。
可能有读者会问,簪和其他的韵不押。其实在古代,簪字和深、心、金是同韵的,在平水韵里都属于下平十二侵。不过今天簪字的读音已经改变了,这个韵具体在唐代怎么念,老严也不知道。像这种古韵到今天有变化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在古代,斜和霞同音,元和温同韵,先和关并不同韵。
结构严谨,这是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当然这只是艺术手法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写的是春天,但是作者用的“破、泪、惊、恨”这些字眼,让人完全忘记了春暖花开的舒服,随着作者走进无边无际的悲愁之中。杜甫心中的愁绪,完全不受到身边景物的感染,不管春夏秋冬,他的愁无穷无尽。
老严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讲到,在封建社会,读书人是家国一体的,个人前途是和为国做贡献紧密联系的。所以陆游说“当年万里觅封侯”,其实是指的收复北方领土;辛弃疾感叹自己老了,但是没有人像问廉颇还能不能吃饭一样问自己,那也是为了收复祖国河山。所以杜甫之愁,写到的是个人愁苦,然而事实上是家国之愁,是天下之愁。“安得广厦千万间”就可以看出来,他心怀的是天下人。只要天下人过好了,自己哪怕被冻死也满足了。
所以这首诗的诗眼是第一句。后面写的个人的愁苦,其实全是国家的愁,是为国家担忧,为人民担忧。所以他这一望,眼里全是国家。杜甫被称为诗史,而不是诗传,就是因为他记录的是那一段国家历史,而不只是个人经历。就算写的是个人经历,反映的也是国家状况。
这首诗流传非常广,但是要真正理解它的优点,是需要一定的古典诗词知识的。老严也很无奈,无法说得更通俗,有一些格律是死的,无法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