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简短的故事(百家姓姓氏由来小故事)
“您贵姓?”
初次见面,这一问总是少不了。说起姓氏,人们往往张口就来:赵钱孙李......但一个姓氏的来源和大体衍变过程,你知道吗?
今天的各大姓氏,按照人口数量早已经不是这个顺序了,拿浙江来说——十大姓氏是:陈、王、林、张、李、叶、郑、吴、徐、刘。
浙江十大姓的来源和故事,今天来听听看吧。
陈——动荡中留存的第一大姓
陈姓发源于河南。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姬发追封先贤遗民,让舜的后裔妫满在陈——也就是今河南淮阳建立侯爵陈国,奉守舜的宗祀,周武王还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他的子孙中有的就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不过,姓陈的也不是一直都姓陈。
自妫满封陈到公元前478年陈闵公亡于楚,历时588年。由于内乱,公元前672年,妫满第12代孙陈完(即田敬仲)逃到齐国,改姓田。后田和(齐太公)夺取姜姓齐国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秦灭齐国,齐废王田建的三儿子田轸出逃后到颍川(今河南禹州、许昌、长葛一带),恢复陈姓。于是,田轸变成了陈轸。
因为中原战乱,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迁,移居江南各省。
浙江最早有关陈氏的记载始于汉代。詹宣武说,当时,陈氏在山阴(今绍兴)、上虞、乌伤(今义乌)就有聚族繁衍,或成为了当地名门望族。如当时的陈嚣、陈业、陈宫等家族。
西晋末建兴年间,更是有大批陈姓族人渡江,散布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其中,陈世达徙居长城下若里(今浙江长兴县东六里下箬寺村),这里后来出了一位名人——陈霸先。陈霸先于557年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陈国历5帝33年,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氏子孙遍布区域更广了。
如今,浙江陈姓人口有42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74%,陈氏作为浙江第一大姓当之无愧。
陈霸先画像
王——复杂的王族起源
王姓的来源比较复杂,专家认为,其来源有多个——
出自妫姓,和以上所说的陈姓一样,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田氏齐国被灭后,其部分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由此可见,王姓的来源多为王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西晋末年开始迁往江南。
王羲之画像
林——坚贞不屈的代表
林姓的先祖是商纣王的忠臣——比干。比干因忠言进谏被剖心而死,这段故事众所周知。而后面的故事,与林姓的来源有关。
比干被害后,他的夫人陈氏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其时,陈氏正怀孕在身。后来,陈氏在长林山生下了一子,起名叫泉。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厚葬比干,并寻访到了他的儿子泉。周武王有感于泉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就这样,林姓正式诞生,林坚成了林姓的始祖。
林坚被周武王封地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由于官职调迁以及避乱之需,林姓人散居于周、鲁、齐、卫等地。
东汉末、三国时期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大批南迁,迁入今江浙一带。
比干像
张——弓箭手的回忆
张,弓长张。还别说,张的来源,真的和弓箭有关。
传说中,挥公是黄帝的后裔,很多文献记载中,他都是张姓的始祖。
虽然记载对于张姓有封地和赐姓两说,但挥的得姓与弓矢的用都有密切关系——当然,弓箭的发明和使用历史悠久,就目前所知,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发明了弓箭使用的箭头,可能挥对弓箭技术改进有突出贡献,由此受封或者被赐姓。
关于张姓得姓始祖,也有极少数学者主张“解张说”。
解张,字张侯,春秋时晋国大夫,其后人以 “张”作为新氏号。秦汉后,姓、氏合一,“张”遂成为这支解氏后裔的姓。
解张确有其人,但并非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因为早在周宣王时就有一位叫张仲的,《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他是信史中可确定的张姓第一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张仲有详细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
挥公像
李——滴水之恩的传说
李姓的来源,一种说法是出自皋陶。
皋陶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当时称之为“理官”,其后代一直世袭这一职务,“理”也就成了族人的姓氏。商时纣王凶暴,皋陶后人理征,因秉公执法招来杀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携幼子理利贞出逃,途中到了一棵李子树下,靠食李子得以存活。为了表达对李子树的感恩,“理”改成了“李”。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传说,根据《姓氏考略》,周以前没有李姓。李最早见于史籍的名字,是老子李耳。老子的出生地在今天河南鹿邑一带,这里也被认为是李姓发源地。
唐朝时,李成了国姓,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徐、安、杜、郭、麻、鲜于等姓氏的人群中也有很多人都被赐姓为李。李姓当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洛阳李氏,就是鲜卑族的后人。当然,“赐姓”的做法在唐朝之前就有了——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后,当地很多人就被赐姓为
老子言道
叶——融合壮大的缩影
“叶公好龙”的典故人们都很熟悉,叶公就是叶姓的始祖。
叶公并不姓叶,而是姓沈,名诸梁,是春秋时代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
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作战时战死,他的儿子沈诸梁受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叶邑镇旧县村),从此,沈诸梁被尊称为“叶公”。从此,叶姓人开始在河南中部地区发展,后来迁移各地。
詹宣武说,叶姓江南始迁祖叶望在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从青州(今山东)启程南迁,最后定居松阳卯山麓,从此叶姓中兴,经过1800多年的繁衍生息,世界叶氏一半以上皆是其后裔,也就是说他们祖地都在浙江松阳。
叶姓迁居浙江松阳不但有家谱记载,在1987年卯山麓的东角垄村西社庙山的一座古墓出土大量的西晋“元康七年七月三十日叶家富贵”纪年砖。近年该地区又出土了“建安昭宝叶”纪年墓砖这些出土古墓砖上的铭文“昭宝叶”及“叶家富贵”,证明墓主人应是“叶”姓,“建安”、“元康七年”的纪年古墓砖,说明叶姓家族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就生活在松阳卯山附近。
此外,根据窦学田编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记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叶姓。叶姓的发展壮大历程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壮大的一个缩影。
叶公好龙的故事家喻户晓
郑——新国不忘旧姓
“郑氏出自姬姓”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里的叙述,然后,它以简短的文字叙述了郑姓的来源,其中,是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小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
周幽王时,姬友目睹朝政败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为他点了一块地——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新密东南)两国之间,可以避祸又足以图谋以后的发展。
于是,公元前772年,姬友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今荥阳京襄城村)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姬友为国捐躯,其子掘突(郑武公)袭位。
后来,郑武公借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先后灭掉郐和虢,建立新的郑国,都城在新郑(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郑国历经431年,由盛至衰,于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郑国的子孙散居在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他们便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另据有关史书记载,秦末至晋代,郑氏还分布于今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省的一些地方。
也就是说,秦末两晋,郑姓人已经在浙江生活,进而向更广的范围扩散。
西施,原名郑旦
吴——最早国家历史代名词
吴姓起源之一是姬姓。
相传黄帝娶了四位妻子,生了25个儿子,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从玄嚣这一支传递下来的。
此系发展至周时才有太伯、仲雍“奔荆蛮”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仲雍有后代,在周文王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
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舜去世后,夏禹成为有虞氏的部落首领,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上古“虞”字写作“吴”,战国时期,这两个字开始区别,其后便有大量吴姓出现,为山西吴氏。
吴承恩画像
徐——偃王良善得人心
徐姓一说出自嬴姓, 是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夏禹时若木被封于徐 (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建立徐国。
周穆王时,徐国已传至32世孙徐君偃, 国力日益强大。
当时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方, 以致国政无人管理, 徐君偃就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自称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徐君偃是一位善良的统治者,仗打起来了,他又不忍人民遭受涂炭,于是主动收兵, 弃国出走,躲到彭城 ( 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中。
周穆王也很有意思,他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 便封徐偃王的儿子为徐子(即子爵),让他继续管理徐国。
公元前512年, 徐国被吴国所灭, 徐子的后代便以国为姓。
徐氏以国为姓之后, 由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安徽省泗县扩至今安徽省凤阳一带。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时,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
在浙江,很多地方都有着跟徐偃王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宁波东钱湖畔的这座徐偃王墓、嘉兴有徐偃王庙及墓,舟山有徐偃王宅,衢州、龙游有徐偃王祠,象山、湖州有徐偃王墓。”
龙游 徐偃王庙
刘——誓死相随的决心
“刘”字最原始的含义与兵器和树木有关。
看一下它的繁体字写法就明白了——“劉”,《广韵》和《尚书》均称其为斧钺;《尔雅·释木》 中有“劉,劉杙(音yi木桩) ”,即果树之意。
战国时期, 晋襄公驾崩后, 太子夷年幼, 太臣们准备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监国大臣赵盾派人到秦国接流亡在外的公子雍回国即位。就在迎接公子雍的队伍到达秦国之时,晋襄公夫人缪赢串通监国赵盾立夷皋为晋君。同时派重兵驻守秦晋边境, 阻挡公子雍回国。
秦国见晋国出尔反尔, 决定以武力震慑晋军, 拥戴公子雍为国君, 但因兵力不济, 秦军大败。无奈, 公子雍和他的门客以及迎驾随员只好留在秦国。
为了表示与公子雍誓死相随的决心, 他们全部改姓“留”。后来, 刘氏后人便把“留”改为同音字“劉”。
与其他姓氏类似,刘姓也有出自姬姓、祁姓之说,基本大同小异。
反倒是他族赐姓改姓刘的过程中,特别值得一说。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鸿门宴,几乎众所周知。
连环画《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冬, 项羽大军与屯兵霸上的刘邦大军对峙,项羽采纳了项伯的意见, 约请刘邦来鸿门赴宴会谈。范增命项庄舞剑助兴, 借机刺杀刘邦。项伯立即起身与项庄共同舞剑, 保护刘邦。刘邦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 赐项伯姓刘, 封为射阳侯。由此,项伯成了他族赐改刘姓的始祖之一。
刘姓的人,还可能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的后人。
比如,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 威胁了汉朝的统治。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汉皇室族女以公主身份远嫁匈奴单于,这位刘氏族女在北方匈奴所生后代, 一部分随母姓刘氏, 发展成为第一个少数民族中的刘姓支脉。
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 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蒙古族、满族中,姓刘的人也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