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曹操的诗朗读(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大家好,我是白话老师,白话说文言,其实并不难,今天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观沧海》详解,要坚持打卡哦!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北伐乌桓取得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其子曹丕建魏称帝,追谥曹操为武帝,故称魏武帝。 曹操文学成就很高,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其诗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反映,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和“诗史”。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写出《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求贤若渴之心,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二【重点导引】
本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瑟调名,分五部分,诗中 曹操用乐府旧题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时路经碣石山,登山望海,触景生情,遂作本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气势雄浑,表现了其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这首诗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眼前的实景、自己的想象以及个人的雄心壮志巧妙地交融在一起,写得十分雄伟壮阔,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诗文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到达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注释:
东:名词作状语,面向东方
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以:连接动词“临”和“观”,表承接关系 可不译
观:“远望”“眺望”
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那么起伏动荡,碣石山是那么高耸直立
注释:
何:副词,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注释: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百草:极言草的种类之多
丰茂: 丰美茂盛
萧瑟(se):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星汉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注释:
日月… 其里:这四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合起来的意思应该是“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必译出。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代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可以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注释: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 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四【赏析评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落笔点题,豪情勃发。“观”字统领全诗。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水何”六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借助想像来变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五【写法举要】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通过对登山观海所见景物的描述,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那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而思想又很含蓄。
这首诗的解析就分享到这里,看过的伙伴请在评论区里留言打卡哦!
我是白话老师,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