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奋斗的简短事例(青年楷模励志故事)

有这样的一类青春,它以奋斗作为底色;有这样的一群青年,他们用奋斗书写华章。浸透奋斗的泪泉,渴望军人的荣光,一次次的跌倒爬起,只为练就一副钢筋铁骨。成长、突破、逆袭,逐梦的路上,他们化茧成蝶,实现华丽转身!今天,让我们走进国防科技大学,一起聆听这些青年的奋斗故事……

“咬牙坚持住,脚下自有路!”

闪转腾挪,飞腿空翻,一招一式,尽显霸气,赛场上,魏丽杰这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征服了现场所有人。

在刚刚过去的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国防科技大学教员魏丽杰又一举拿下通臂拳和流星锤的金牌。7岁开始习武,师从少林,到参军入伍,大展拳脚,他用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武之路。

刚接触武术,魏丽杰只感觉一个字:累!每天压腿、劈叉、打拳、踢腿……练习中的枯燥、寂寞、疼痛,让他一度想选择放弃。

“做事贵在恒,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父亲的话让他决定咬牙坚持。扎实地夯实基础,投入地提升技巧,他的好学与钻劲出了名,有时为了弄懂一个动作,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他会反复地推敲、琢磨。练功习武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无数个日日夜夜,他都与拳法、掌法和步法为伴。

然而,他的成长之路注定磕磕绊绊。心态失衡,首次参赛失利;伤病来袭,数月无法训练,一连串的打击,却没有使他心灰意冷。逆境之中,他始终紧咬牙关,与困难斗争,他相信:坚持,会有改变!

量变引起质变,经历不断的跌倒和爬起,魏丽杰练就了一身武艺,多次斩获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冠军。过硬的本领,无疑让他脱颖而出,取得出国进行武术交流表演的宝贵机会,期间更是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展示中华武术。

如今,教学工作任务繁重的魏丽杰,依旧保持每天练武健身的习惯,通往成功之门的道路,在他一次次的“咬牙”坚持中开辟、铺设、延伸。下一步,魏丽杰还将研究如何把武术的套路动作融入实战训练当中,以此助力官兵训练模式升级。

“青春要想活得精彩,就得去拼!”

出生军人世家,何翰自带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儿。

新兵训练中,国防科技大学学员何翰不给自己留半点余地。三千米拼全力去跑,单双杠卯足劲去拉,高强度的战术动作练习不喊苦不叫累,手肘、膝盖都磨破渗血,照样标准不降,匍匐向前。他的拼劲感染了身边战友,大家纷纷向看他齐。

基础扎实,训练过硬,不久何翰就被遴选为五大队特战队员。面对全新的训练课目,他劲头十足,不断给自己“加量加餐”,看演练视频,学特战资料,闲暇时间被他塞得满满当当。

为了拿下三级横木这个特战课目,他忍受着胯骨撞击横木的疼痛,执意要求班长给自己加练。跳跃、翻转、再跳跃……一遍一遍地尝试,他的衔接越来越娴熟,最终做成了又快又规范的动作。

虽然训练过程枯燥,但他却乐此不疲。不服输,敢拼搏,强军路上,何翰以冲锋的姿态朝着目标奋力跃进。

“生活不能过得太顺,多和自己较较劲!”

教学场上,本就身为优秀操作手的王云强,又添了一个新的身份——“高级讲师”。

六月中旬,王云强对火箭布雷车的讲解再次收获学员的一致好评。回想当初,得知上级安排他担负装备操作的讲解任务时,王云强犯难了。“操作设备我熟悉,可给人教学示范我还是一片空白”,担心、焦虑、慌乱,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此后的整整三天,他几乎没睡过觉。

“这是我的职责,就算再难,我也得上!”王云强和自己较上了劲。为了总结出一套学员易懂易学的教学方法,王云强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请教吸取老教员在教学上的技巧和经验,结合自己对这些装备性能的理解和操作的门道,对着镜子一遍遍地备课、练习。每次教学完后,他都会分析归纳一天工作的整体情况,查找不足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何必那么较真呢?给自己找罪受。”有人劝王云强只要教授实践操作层面的内容就行。王云强可不这么看,理论结合实践,才更贴近实战需求。他上课,不仅要告诉学员怎么操作好,还要告诉学员背后的机理,只要能做好的,他从来不给自己打折扣。

功夫不负有心人,示范精确标准,讲解生动有趣,王云强的课,赢得了满堂彩。“王班长提到的知识都是硬货,听得入脑,配合实际应用恰到好处。”评价起他的讲授情况,学员们纷纷为王云强点赞。

从能工巧匠到高级讲师,面对角色的大幅度转化,王云强敢跟自己较劲,艰难地摸索,反复地实践,他用苦干实干,撑起了学校教学保障任务的脊梁。

“只要愿挤,时间总是会有的!”

坐在国防大学的教室内,聆听专业教授的精彩讲解,胡坤的笔头飞舞得更快了。

六月初,国防科技大学学员胡坤荣获全院唯一一个赴巴西学习交流的名额,前往国防大学进行语言强化培训。肯挤时间,惜时如金,这是胡坤留给战友最深的印象。

初入军校,胡坤和其他人一样,感叹学习时间紧,不够用,如何才能把零碎时间充分利用成了难题。

胡坤仔细观察作息安排,下定决心变废为宝。集合前几分钟,他会拿出词汇本翻看英语单词;午休前半小时,他会回顾知识点趁热打铁做题;训练间歇期,他会边放松肌肉边思考某道高数题;晚上洗漱后,他会打开电脑课件熟悉计算机编程……在胡坤看来,学习要见缝插针,时间要分秒必争。

对“边角料”时间的最大化利用,成就了胡坤的优秀。学科平均分92.8,排名全队第一,英语四级斩获654的高分,以校内初赛第一的成绩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夺得二等奖……胡坤用一次又一次的精彩表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秉持着“时间是海绵里的水,靠挤才能获得”的人生信条,胡坤珍惜每分每秒,坚持零存整取,实现能力升级。路在延伸,挑战重重,他还在和时间赛跑。

“挑战极限,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层层循环嵌套愈来愈深,一串串模型数据越来越大,计算机前,苏传宸再次向数模竞赛的巅峰发起了冲击。

连续两次只夺得了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二等奖,国防科技大学学员苏传宸心有不甘。周末、假期,图书馆成了苏传宸度假的“旅游胜地”,他收集大量数模的题目和优秀论文,潜心钻研,虚心请教,期待用更好的表现证明自己。

比赛如约而至,从选题,到搭框架、建模型、写论文,苏传宸要和其他两名成员在四天时间内完成。作为队长,他迅速为团队制定建模方法并对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分析、编程、求解,深厚的积淀让他处理问题越发得心应手。

在做一个模型时,苏传宸和队友奋战到凌晨两点才完成,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没想到理论模型与实际问题匹配度欠佳。时间紧任务重,该怎么办?苏传宸坚决要求转换思路,推翻重来。新方法如果成功便是绝对的优势,失败却意味着连二等奖都拿不到。

“就算倒,我也得倒在冲锋的路上!”他用凉水洗了把脸,继续带领队友向未知做出挑战。经过反复的思索和修改,苏传宸大胆地将原模型和新框架进行结合,成功地使得模型的计算模式发生质的改变。

一场苦战后,苏传宸终于如愿捧回了一等奖。不怕山高,迎难而上,他像极了一个勇士,勇敢挑战数模世界的顶峰,烙下一行无悔的青春足迹。

“关键处再逼自己一下,你才能看见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当问及胡成逆袭的“秘诀”时,他归功于:逼自己。

作为别人眼中的“学霸”,国防科技大学学员胡成也有自己的“软肋”——程序设计。最初,那一条条代码符号对他而言无疑是天书,无论怎么绞尽脑汁,上机操作却总是止步不前。

“难道我注定就是电脑盲?”胡成彷徨了,他总会回想起最初报考科大的那个念想,越是想到当初,胡成倒是越坚定。

狠下心,胡成逼着自己钻研。他像走火入魔了一般,只要有空,就抱起电脑一头扎进机房学习,别人花一分钟练题,他就花十分钟吃透。问战友,缠教员,多编码,勤加班,课本翻烂了,键盘敲坏了。就这样,电脑,对他而言从遥不可及变成形影不离,他,也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一跃成为编程小能手。

有志者,事竟成。计算机二级C语言、三级网络技术、四级网络工程师……这些证书纷纷被他收入囊中。逼出潜能,对梦想的强烈渴望,推动着胡成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极限。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国防科大这群年轻人,正坚持不懈地用奋斗擦亮青春的底色……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