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鹤楼原文及翻译(黄鹤楼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不白赏析:
值新冠肺炎肆虐中华大地之际,万众一心抗击瘟疫之时,特找出这首抚今思昔,满纸乡愁,号称大唐七律第一,令作者崔颢身价百倍,诗仙李白刮目相看之佳作《黄鹤楼》,聊表关切祝福之心迹。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活了大约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在知天命之年,驾鹤西去。虽然他也取得进士功名,但据说仕途并不如意,以至于壮志未酬,郁郁寡欢,忧伤以终老,却因此成就了冠绝古今,气势恢弘的《黄鹤楼》,让诗仙李白初登黄鹤楼时也只能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为啥呢?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拂袖悻悻而去。
李白和崔颢年龄相差无几,寿命也相差无几,论名气和诗歌总体成就,崔颢自然无法望其项背,但就题黄鹤楼诗而言,持才傲物,不可一世的李白只服崔颢,口服心服,五体投地。在李白眼里,崔颢的诗把黄鹤楼的美和沧桑已经写到了极致,除了鼓掌叫好,他就不必再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可见李白的诗才并非不可超越,但你得有叫他心服口服的本事,开封人几乎同龄的兄弟崔颢这首诗做到了,千年之后,黄鹤楼洗尽铅华,早已不是旧容颜,但它已成为大武汉的一个地标,长江边的一处绝妙风景。
我们还是回到一千多年前大诗人崔颢笔下的黄鹤楼温故而知新吧。
首联和晗联一气呵成,可以合在一起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重要的话说三遍,读完这四句诗,你会发现短短二十八字中你已重复了三遍黄鹤,每一次重复黄鹤承载的诗意截然不同而又一脉相承。第一句重在“昔人”,指传说中一个驾鹤成仙名叫费祎的人,黄鹤只是他的坐骑,换言之,崔颢登楼时,已经人去楼空,只留下美丽的传说了。“此地空余黄鹤楼”,雁过留声,人去留名,但仙人不是一般人,他不食人间烟火,所以留名已经多余,留下一座黄鹤楼,让后人望尘莫及,想入非非吧。这里的黄鹤和楼连为一体,尽管是空楼,但渺渺茫茫中仿佛能窥见仙人的蛛丝马迹,感受驾鹤成仙的快感,那是人生的巅峰体验。
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表明崔哥头脑还是清醒的,他知道昔人和黄鹤一去不复返,好马不吃回头草,开弓没有回头箭,哪怕后人仰慕不已,费仙人,子安也不会驾鹤归来,与你觥筹交错做朋友,顺便再透露或传授一点修仙秘笈。不复返的黄鹤在此即是仙界绝情的象征,也是诗人多情的呐喊。言外之意,一别千年,今夕何夕,崔哥身临其境,费老头,子安大叔,仙鹤姐姐,咋不回来转转以示不忘初心呢?“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句算是前三句的收起,也叫做“合”,崔哥思前想后,黄鹤飞来飞去,究竟飞哪儿去了?白云悠悠,千年不语,或许是天机不可泄露吧。黄鹤或者昔人的去处无解,只有一个“空”字或说一个“禅”字让诗人感到若有所悟又一无所有,两袖清风不禁感慨万千!
劲联和尾联也是先景后情,一唱三叹,一气呵成,一语惊醒梦中人,乡愁浓得化不开。五六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由虚入实,极目楚天舒之后的精神回归。晴川指晴空万里,千载白云俯瞰下的汉江水面,波光粼粼,鱼龙跃金,“历历汉阳树”,实则读作汉阳树历历在目,他们伫立在江岸,随风摇摆,仿佛也在等待和呼唤着什么,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芳草萋萋鹦鹉洲”,常言一草一木,一木一草,都是诗人满腹深情的载体。所谓“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此处的芳草未必是芦苇,但在诗人眼里一样凄凄满别情。伊人在此指三国时的祢衡,由于持才傲物,而惨遭江夏太守黄祖杀害,葬于江中芳洲,因祢衡作有《鹦鹉赋》,洲因此得名。崔哥和祢衡一样怀才不遇,睹物思人,不过借他人之杯酒,浇自家之块垒。汉阳树亭亭玉立,鹦鹉洲坟头长草。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换作今天的话,夕阳西下,游子思乡,而眼前浩渺的江水,滚滚东流,归途不知何处,归期遥遥无期,斯人不愁何人愁?此时不愁何时愁?望断天涯路,何处是归鸿?诗人这里写的不仅仅是化不开的乡愁,也是未卜的前途,还是人生的归宿,这是没有答案也不需要回答无人能回答的终极之问。
2020.3.3晨4—6点李不白赏于蒼悟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