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于鲁国开坛讲学,门下共有三千门生,后出七十二位贤人。听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一纪障城,其周围“民生醇厚”且“学识渊博”。故有东游之意,可博其民情、悟其智慧。
路遇“神童”
孔子及其弟子数日乘车,一路风尘卜卜来到今碑廓地境。只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这纪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乘马车正欲入城,见一孩童立于道路中间,便起了好奇之心。
孔子问孩童: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
孩童见孔子出言不逊,便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
孔子道:“却又如何”
孩童问道:“城躲车马,车马躲城”
一番对话后,孔子哑口无言。
孔子拜师
孔子见这孩童心思机敏、聪慧过人,便有想收徒的心思。约定与孩童各出一题目,输者拜胜者为师。
孔子问:“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
孩童答:“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接下便轮到孩童出题了
孩童:“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
孔子一时哑口无言,适才君子之约,岂能出尔反尔。于是便拜了这孩童为师,孩童名叫“项橐”。后来便有了“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均出于此,传于后世流芳千古!
项橐
项橐(xiàng tuó),春秋时期莒国神童。在七岁时,孔子拜其为师。后世称“项橐”为早慧的儿童,尊项橐为圣公。
据史书记载,项橐于十二岁死亡。其说法也是众说纷纭,大致为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但凡有大智慧的人,都有离奇的人生。项橐因孔子故而“名声大噪”,引起了各国的注意。若不能收为己用,便除之后快。项橐出生后脐带用刀割不断,所以有着刀枪不入的身躯。可是却怕“茅草”,于是便有项橐刀剑不入,为惧茅草之说。
也正因如此,项橐被人用茅草割断了脖子。一代神童就此陨落,可怜的项橐才年仅十二岁。太过聪明也未必就是好事,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的曹冲不也是如此吗?
本期文章就到这里,喜欢的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