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杜耒翻译(寒夜古诗杜耒翻译赏析)
国人素爱喝茶。茶汤清香淡雅,沁人心脾,可以生津解渴,又蕴藏闲情雅致;对健康有益,又能修养心性。上至王亲贵族,下至平头百姓,都沉浸在茶的魅力之中。
古人从馥郁馨香的茶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诗与茶碰撞出绝美花火,给我们后人留下悠悠余韵。
- 爱茶品茶,颇有心得
文人品茗,不单是喝茶解渴这么简单,他们往往能从中总结出经验体会,并把自己的心得通过诗词展现出来,读来倒是有趣。在诗词中,他们不再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而只是被清茶俘虏了的爱茶人。其中,唐代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最为别致: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种结构的诗,俗称“宝塔诗”,形式独特,也比较少见。元稹在诗中,写出了茶的外形之美,且甘香耐冲泡,深受诗客僧家的喜爱。爱茶之人,喝茶的时间完全不受限制,夜晚品茶赏月,早晨迎着朝霞也能冲泡几杯,喝完精神饱满地开始崭新的一天。
此外,元稹喝茶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用白玉做的碾把茶饼碾碎,再用茶罗把茶叶筛一下去除杂质;烹茶时先要煎成黄蕊色,茶汤上面的沫浮起撇掉,方能饮下。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即便我们没有亲自尝到,也仿佛能感受那淡淡茶香,以及醇厚的口感。看来,元稹也是茶饮界高手啊!
苏轼也写过与茶道相关的作品: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苏轼认为,想要把茶煮得好,得用活水和猛火,为此,他还自己拿个桶吭哧吭哧跑去江边提水,以作煮茶之用。斟茶时,茶水进入茶碗发出风吹松林般的声音。虽说用词是夸张了点,但也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苏轼对茶的喜爱之情。
- 好友共酌,怡情暖心
闲暇时候,邀请三五好友一起品茗,可谓人生一大乐事。大家随性而坐,无拘无束,畅聊文学、理想、人生等等,愉快享受生活中最惬意放松的时光: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陆羽来到僧院与皎然一起,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重阳节里盛开的黄菊花。茶香氤氲环绕,周遭黄花点缀,身旁挚友相伴,此般美景,使人不禁沉醉其中,难怪皎然觉得清茶胜于世俗之人更为偏爱的酒。三言两语,尽显雅致。
茶香飘溢,又暖胃暖心,天寒时节来上几杯,倍添温馨。尤其在和相熟友人共酌时,个中闲情逸致,尽在不言中: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首《寒夜》出自南宋诗人杜耒笔下,是一首言简情深的友情诗。客人寒夜来家中,诗人以茶代酒,点火烧茶,盛情招待客人。与屋外的寒冷相比,屋内显得格外暖洋洋,不仅因为茶炉烧得热乎乎,更是因为这房间内有了友人的到访,一片欢声笑语而愈加温暖。更何况,还能和友人共赏窗前月、幽香梅花,悠闲自在,令人羡慕。
- 淡泊隐逸,修身养性
如今的都市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大家步履匆匆低头前行,为生活奔波,片刻不得喘息。倘若能放下眼前的纷纷扰扰,找到一个远离喧嚣之地,观山水云烟,听鸟声虫鸣,洗涤心灵,该多好呀!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代喝茶的风气颇盛,无论权贵还是百姓,都喜欢以茶当酒。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一般只听过办酒宴的,较少听说有办茶宴的。有一次,唐代诗人钱起跟赵莒就合作办了一次茶宴,过后便写下了这首《与赵莒茶宴》。
这次茶宴,他们别具心裁地选在竹林举办,那里幽静美丽,空气清新,是修养心性的绝佳场所。在那里品茗,人会不知不觉忘却尘俗的烦忧,在一树蝉声里,欢谈至夕阳西下,仍难以尽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大家不必顾及太多礼仪的细节,无须受到过多束缚,但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享美景,于此中涤荡心灵。
白居易也是爱茶之人。对他来说,茶与酒既是激发文思之物,又是交友会友的方法,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甚至到了从早到晚茶不离口的程度。据说白居易擅长辨别茶的好坏,被朋友称为“别茶人”,他也从茶中,觅得心灵的纯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这首《山泉煎茶有怀》无一字生僻难懂,简单明了地叙述了白居易一次煮茶的日常生活场景。他手中端着茶碗,心中想念亲朋,于是将这份情感寄托于眼前这碗茶汤中,同时也寄予爱茶人。
煮一壶好茶,芳香四溢;啜一口清茗,身心舒爽。淡淡茶香在诗词的渲染下,跨越时空的界限,缓缓飘至我们跟前,让我们在回味诗词魅力之余,更感受到文学家们的雅致。诗人的文思翻涌,或许也有这茶汤的一份功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