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了战国四公子最先出场的孟尝君,今天我们就讲一下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相比较于孟尝君,平原君就显得真实得多了。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幼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出身于赵国王族的平原君,身份高贵,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赵胜天资聪颖,赵国的诸位王子中表现得最为贤良,凭借自己身份的优势和丰厚的家产,其也蓄养了数千门客。
作为王室子弟的人才,平原君先后辅佐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自己的侄子赵孝成王两代赵王,在赵国政坛纵横几十年,对赵国的政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平原君辅政时期,正是以并吞天下为目的秦国,同以联合抗秦以图自存的关东六国抗衡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一方面关东六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面对强大的秦国,关东六国也经常联合起来以求共抗强秦。
这个时期,因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赵国疆域扩大,军力大增。
成为关东六国中国唯一一个能跟秦国硬碰硬掰掰手腕的国家,秦国与赵国的对抗是整个战国后期的主题。
也正因为如此,秦赵两国的每一场战争都关系到本国的未来走向,两国战争期间的每一位参与者的判断力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可惜的是,与自己的对手秦国相比,平原君的表现却有些差强人意,实事求是地讲,平原君也是能力出众之人,但是其是人才而非大才。
正如三国时期的刘表那样,若是守平之时,平原君这样的人必然是一代贤相,可惜他却处于群雄争霸的乱世之中,以他的才能便不足以应付这样的大局面。
也正是如此,赵国才会在他辅政时期由强盛转向衰落。
在平原君为相时,其被诟病最深的一件事情,便是贪图韩国的上党郡,结果引发了那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也正是这场战争彻底让赵国一蹶不振。
262年,秦军攻克韩国要地野王城( 今河南沁阳县) ,它是韩国上党郡( 今山西长治) 和韩国国都( 今河南新郑) 的重要通道。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
上党郡居民不愿降附以苛暴著称的秦国,又加之上党距赵国邯郸只有 300 多里,因此,上党郡郡守冯亭拒绝降秦,而是想将祸水东引,将上党献给赵国。
若是赵国接受了上党,秦国必然大怒而将进攻的目标对准赵国,而赵国为了对抗秦国,必然会联合韩国,赵、韩两个国家的力量加起来,就能抵抗住秦国了。
但是,对于是否接受上党的归附,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两派: 以平阳君赵豹为代表的一方反对接受,认为这是“无故之利”,是韩人欲嫁祸于赵。
而赵王和平原君赵胜等却认为不费一兵一卒而“坐受城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最终接受了上党,结果导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被坑杀 40 万。
由此,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评价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司马迁的评价影响极大,后世的史家多沿袭此论。
但是,如果将上党的地理位置与当时的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就会发现,上党在赵国西面,地势高拔,道路艰险,可谓赵国的天然壁垒。
秦据上党,则攻赵之路畅通,近可威胁太行山东侧的赵都邯郸,远可以挥兵北上,控制吕梁山与太行山的险径要塞,截断赵与代郡、雁门郡、云中郡等北部地区的联系。
所以韩国上党郡对赵国存亡关系重大。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倘若放弃上党,无异于将原本有利的防御之势拱手让于秦国,让秦国可以居高临下地进攻邯郸。
因此,与其听任秦占领上党后居高临下直攻邯郸,远不如赵先占据上党有利地势后积极地迎战。
所谓冯亭献地不过“欲嫁其祸于赵”,是就事论事而孤立地看待复杂的历史现象,这样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
长平之战失败的根源在于硬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廉颇,犯了阵前换将的大忌,才使四十余万众被坑杀。
当然,这并不代表没有责任,作为国相,三年的长平之战其不能审时度势,面对赵王阵前换将、任由赵括纸上谈兵、率意而为的重大失策而不能尽忠直谏,也难辞其咎。
但是,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平原君表现得却十分优异,他先是派遣使者说服了魏国的信陵君和楚王,为赵国赢得两支援军。
而后,平原君听从传舍吏子李同的建议散尽家财以抗敌、并且身先士卒争取民心,募得敢死队几千人,打退了秦军的前锋,为援军得到来赢得时间。
公元前 257 年,魏楚救兵来到,加之邯郸城内军民铭记长平之祸的惨痛教训,同仇敌忾上下一心,齐力抗秦,最终打退了秦军,保存了邯郸城。
所以说,大家在指责平原君招来长平之败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而且更不要忘了他在邯郸之战的突出表现。
另外再说一个小故事,当年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赵胜的家中不肯交税;赵奢用国法处置,杀掉赵胜家中九个管事的人。赵胜非常生气,想要杀了赵奢。
赵奢便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王室公子,纵容您家而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被削弱,国法削弱则国家弱,国家弱则诸侯发兵入侵。这将使赵国无法存在,您又怎么能享有这种富贵!
凭您的尊贵,只要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就安定了,上下安定则国强,国强则赵国政权稳固,而您贵为王族,难道会被世人看轻吗?”
赵胜认为他很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主管国家税收,他把税收工作做得很好,使百姓富裕而国库充实。
由此可见,平原君此人的容人之量和虚心纳谏的性格,总的来说,平原君为相但也确有不少失误,但也对赵国立下汗马功劳。
其门下宾客数千人,但远未达到知人善任,为国举才的地步。加上本身的贵族出身,使其无法体恤下情,了解百姓疾苦。
虽然其才智有限,战略谋划差强人意。不过心胸宽广,能从大局出发,却有容人之量。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闻过即改,也弥补了其才智有限的不足。
所以说,平原君只是生错了时代,若是承平之时,其必然是一代贤相,而身处乱世,其才能却是不足与拒强敌,这才被人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