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注音)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意思是说,有了苏轼“明月几时有”的那一首,别的全被比下去,都不行了。尽管,苏轼后来在黄州又写了一首《念奴娇》中秋,那也只能是“第二”。胡仔的话,对于苏轼之前的作品,这话也许是正确的。
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苏轼去世七十余年之后,那又是是辛弃疾的时代了。同苏轼一样,辛弃疾也有两首中秋词。
伟大的艺术家,作品总是具有独创的。这两首词都是另辟新境,自铸新词,别开生面,不蹈前人窠臼,足以与苏轼的两篇媲美争胜。
这两首词,就是《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和《太常引》建康中秋。这次,先介绍后者。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简注:
吕叔潜,名大虬。诗人吕本中的侄子。金波,月亮。语见《汉书礼乐志》。飞镜,李白诗:皎如飞镜临丹阙。姮娥,月中嫦娥。白发欺人,唐薛能诗:白发欺人故故生。乘风三句,化用苏轼词:我欲乘风归去及李贺诗:遥望齐州九点烟。斫去三句,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词意散绎:
一轮秋月当空照,如同铜镜新磨好。
月中嫦娥可知道,
我的白发已不少,岁月飞逝怎得了?
我欲乘风上月宫,遥看神州好山河,
再砍月中桂婆娑。
常听古人这么说,那样月光会更多。
品读: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及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时稼轩35岁,二次官建康。
稼轩这首中秋词,在苏轼中秋词之外,另辟新境,与苏词堪称异曲同工。
上片把月亮比作飞镜新磨,照见头上白发,于是举酒问月中嫦娥,我年纪不大,35岁,白发欺人,早早长出来了,怎么办?李商隐诗:嫦娥应悔偷灵药。嫦娥有长生不老之药。但辛弃疾当然不是求长生。他是借此表明时光易逝,而抗金复国的大业尚未完成,他是着急。
下片想象乘风飞入长空,登上月宫,俯瞰万里山河。他要砍掉月中茂盛的桂树,让月亮的光辉不被遮挡,更多地洒向人间。他追求的是人间的正义和光明!
清周济评曰:末二句所指甚多,不止秦检一人而已。
苏轼的乘风归去,意在避开人间的痛苦磨难,而辛弃疾的乘风好去,则是要清除人间黑暗,送来更多光明。一是逃避躲开,一是进取拼搏,这就是文士苏轼与英雄辛弃疾的区别所在。
此词想象奇特,境界高远。境界高远,源于作者人格境界的高尚,人生理想的远大。有辛弃疾这样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才能创造如此高远的艺术境界。
附图八幅:辛弃疾像,今日建康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