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手抄报内容(经典短篇寓言故事合集)

篇一: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 中国民俗故事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了,猴子们也很得老人的关心。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有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寓意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方圆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魁父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一位手中拿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点评: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本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让学生通过这则寓言体会到自己在良师的引导下,也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会成为祖国的栋梁。(即实现自己的梦想)。篇二:中国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

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

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

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

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

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 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

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 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孟 子《孟子·公孙丑上》

鹬蚌相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 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

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 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 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二》 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人搞祭祀活动。祭祀完了以后,取出一壶酒来赏给门人们喝。门人们见只有一壶酒,就互相约定说:这壶酒几个人一起喝,肯定不够喝;

如果一个人喝,才会有点剩余。我们可以一起在地上画蛇,谁先把蛇画好,这壶

酒就归谁喝。 于是,大家找来树枝和瓦片,飞快地在地上画了起来。 有个人先画好了蛇,端起酒来正准备喝,发现别人都还没有画好,就一手端

着酒壶,一手又接着画,并且一边画一边得意洋洋地说:我还可以给蛇添几只 脚呢! 还没等他把蛇的脚画好,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了,他夺过酒壶说:蛇本来

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说罢,他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地把酒喝光了。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楞楞地站在旁

边,眼巴巴地看着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机会。寓意:把功夫用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

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个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二》 井底之蛙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 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 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 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 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

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

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 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 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 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 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

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

么渺小。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

满自足。 原文: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 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 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 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 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 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 子《庄子·秋水》

守株待免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

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 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

能捡到死兔子。 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疑邻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

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 个盗贼。

韩非《韩非子·说难》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

此而来。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 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愚公移山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 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 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 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寓意: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原文:

列 子《列子·汤问篇》篇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 囫囵吞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翻译: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听众都笑得前俯后仰。 鹦鹉学舌—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 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翻译: 和尚问:“为何不允许诵读经书,而把诵读称之为说客套话?”慧海禅师说:“诵读经卷如果像鹦鹉那样只注意模仿人说话的声音,而不能领会人说和的含意。经书传达佛的旨意,不去领会佛意却只注重诵读,这也像鹦鹉那样是模仿人的声音,所以不同意。”

疑邻盗斧— 人有亡钅夫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钅夫也;颜色,窃钅夫也;言语,窃钅夫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钅夫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钅夫,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钅夫者。 翻译: 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怀疑他的邻居的儿子偷了。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他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听他说话的语气,像是偷斧子的;动作态度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不久掘地的时候,找到了他的斧子。过了几天再见到他的邻居的儿子,动作态度不像偷斧子的人。篇四:我推荐的一本书是《中国寓言故事》 我推荐的一本书是《中国寓言故事》。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寓言,其中我最爱看的寓言是《不食盗食》。古时候有个人叫爰旌目。读了不少圣贤书。有一天出发到外地去,路上他用完了钱粮。饿得昏倒在地上。 正好有一个强盗,眼见爰旌目就要饿死了,就回去取来了汤饭,再一口一口地送进了他的嘴里。 喂了三遍以后,爰旌目就可以睁开眼睛能看东西了,一看到了强盗就问:“你是什么人?” 强盗看见他苏醒过来,十分高兴地回答:“我是强盗啊!” 爰旌 目 听了,就不吃强盗送的饭,饿死了。他只知道照着书本上说的去做:不要吃强盗给的东西,所以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痴迷于书本。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书,要汲取书中精华,学习孟子的读书方法。同时也要学会变通,不能只遵守教条,要灵活运用知识。强盗的确不是好人,不能相信强盗。但是现在他快饿死了,却不愿吃强盗的东西。他不会权衡是活命重要还是抵抗强盗重要,完全不会变通,结果就是饿死。反之,他如果先吃强盗的东西活下来,再劝导强盗改邪归正,或把他绳之以法,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寓言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以前人们总结的经验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其中的寓意,就不会烦寓言中人们的错误了。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