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简短)

“词心”话尽泣血语,凄厉绝唱殒命声。

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被贬郴州时所作。当时的秦观经历过处州之贬后,他那不堪一击的“词心”已经变为“凄婉”了,当在郴州再次被贬,便由“凄婉”变成“凄厉”了,而这首《踏莎行》便是秦观晚年凄厉风格的代表作。

这首词的题目是“郴州旅舍”,但上片中只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实景。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三句则是“化情思为景物”,词人将自己内心的那种深切的悲哀和极端的痛苦转化成了一片幻象,用这幻象来暗喻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是一种化虚为实,将自己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转化为可以看到的“实象”,但实象又是虚的,它并非现实中存在的景象,这样便有了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意境。这种手法可以说是比兴,和唐诗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类似,“三秦”“五津”并非实指,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一种景象,却让整个诗境变得开阔而辽远。

首句“雾失楼台”,“楼台”和“高阁”都给人一种崇高,高远的感觉,可以作为崇高远大理想的象征,加上“雾失”二字一下子就让这种高远的境界变得迷离无踪,无处寻觅了。接下来“月迷津渡”一句,“津渡”本是“码头”的意思,但有“迷津问渡”之语遂也比喻指引过渡的出路,而又加“月迷”二字,让这本来明朗的出渡之路变得渺茫,淹没在一片迷离的月色之中无迹可寻了。紧接着又出现“桃源”,这本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却因为“望断无寻处”而化为泡影,成为一种虚妄的渴求。这三句都在写一种绝望,让所有美好的东西变得迷离,变得渺茫,变得无迹可寻,再将这种绝望笼罩在一片迷离虚无,似真似幻的感觉之中,空灵而幽远,凄厉且哀怨!秦观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还和他此时所处的地方相关,郴州位于湖南,而《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也在湖南,正是因为地域上的联系让词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此时的秦观已经数次被贬,他一颗敏感脆弱的“词心”已经千疮百孔,身处异地他乡的旅舍之中,想到此地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相距不远,而《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人间乐土却不知去何处寻觅,自己早年的强志盛气和想要有所作为的理想在现实的打击之下几乎破灭成空,这两者透露着同样的悲哀,互相交织在一起,才让少游发出这样泣血的悲慨。

正是因为有前面三句,所以接下来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对现实的景物的描写显得格外有力量,几乎是将刚才那三句中的悲哀慨叹穿透进现实景物当中,让这种直接的感发有了更强大的冲击力。因为“失”,因为“迷”,因为“望断无寻处”,所以孤馆春寒,斜阳日暮才让词人感觉到如此的不堪。而这两句本身也非常之精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力赞这两句,说这两句的气象堪比屈原《九章》和《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不隔,情感兴发感动达到了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下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三句是写词人被贬远谪之恨。因为根据少游年谱记载,他自贬谪以来,没有亲人相伴,一个人孤苦飘零,远客他乡的悲苦的可想而知的。“驿寄梅花”用了《荆州记》中的典故,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而“鱼传尺素”则来自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总之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怀旧多情,家书难寄,所以接下来会有“砌成此恨无重数”,将词人远谪他乡孤苦无依的痛苦和惆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个“砌”字将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变得可触可感,“无重数”更是写了这种愁和恨的日积月累,层层叠加,以至于形成一堵由愁与恨,苦与泪砌成的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心墙”,将词人囚禁其中,无可逃避,无所遁形,日日夜夜受尽折磨,这样的痛苦才堪“凄厉”二字。

在写完了这样深重坚实的痛苦之后,秦少游并没有进行消解,而是发出了“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诘问,可谓千古一问,将人生,命运,世道,人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凝炼在这一问当中了。本来郴江绕郴山,流下潇湘去纯属自然造化之功,不掺杂丝毫的情感,但在少游那颗饱经摧残,几近崩溃的脆弱敏感的玲珑“词心”下,便生出了无限的深情和缱倦,化无情为有情,让自然“人化”,可谓神来之笔。本来无情的郴江和郴山顿时充满了依恋之情,而郴江却被迫与郴山分离,无情地流下潇湘而去,这本是自然的造化,却也是造物主无情的剥夺,何其残忍,何其冷酷,何其不近人情!秦观将自己的流离失所,远谪苦度的长恨深悲都灌注这郴江郴山中,才发出了这样悲恨交加,深幽怨愤,又无理穷诘之问,更是将自己的一腔苦恨愁离,怨愤凄厉加诸在这远离郴山,一去不返的郴江水中了,那是何等的苦痛折磨,却似江水这般充盈而源源不断。苏东坡也才会将这两句书于扇上,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可赎”,这样的凄厉绝唱怎能不是是绝命之言呢!

于秦观而言,“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样的无理诘问是一种对造物主无情和自己命运悲剧的一种拷问,更是对自己远谪他乡,流离失所的苦痛的一种寄寓,他想让造物主去荷担他所承受的这一切,可这只是毫无回音的一厢情愿罢了。所以说这也是终极之问,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残酷毫无招架之力,慨叹人间不值得的时候,我们会发出这样的诘问,想把这一切的痛苦都丢给命运,丢给一个像上帝一样能够荷担我们的苦难的真神;当我们把我们所有的爱都给了一个人,却没有换回他的爱,被无情抛弃的时候,我们也会发出这样的诘问,这是对人见异思迁这一难以改变的本性的诘问:“人啊,给了你最好的,你为什么还要追求其他,是不是走得太远,就忘记了为何出发?”这是我们人类终极的一种困惑。可这终究是一句无理的诘问,从古到今,我们问了多少遍,就失望了多少遍,终究没有人去荷担我们人生的痛苦,也没有人解答我们的困惑,我们能做的只有孤独地面对,但生而为人,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也只有这样,我们在发出“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样的诘问之后,在内心深处会生出一种声音,渐渐地,带着你走向温暖之地,轻轻地,抚慰着你受伤的心灵……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