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田单准备攻打狄城,前往拜见鲁仲连,鲁仲连:“将军攻打狄城,没法攻下。”田单说:“我曾凭着即墨城的残兵剩卒击败了万乘之国的燕国,收复了齐国的故城,现在进攻狄城会攻不下,岂有此理!”登上车子不同鲁仲连告别就离开了。
于是率兵攻打狄城,过了三个月未能攻下。齐国小儿也唱起了童谣:“武官的大帽像个簸箕,长长的宝剑撑着脸颊儿;攻狄攻不下,堆积的白骨成了山包儿。”田单为此忧惧起来,又去向鲁仲连求教说:“先生认为我无法攻下狄城,请允许让我听听理由。”鲁仲连说:“田将军坚守即墨的时候,坐着就地编制草筐,站着就握着铁锹盛土修城加固阵地,并且带头对士兵激昂悲歌:‘没有地方可退了,国家快要灭亡了,今日只有一线希望了,不坚持战斗便没有托身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将军下定了必死的决心,士兵没有苟且偷生的念头,听到你的歌声没有谁不流着眼泪、挥动双臂要求拼死一战的,这就是当年战胜燕军的原因。现在将军可同当年不同了,东面有掖邑的租赋按时送上,西边有淄水可以纵情游乐,系着黄金腰带驰骋于淄水、渑水之间,只想着活得更加快乐,没有必死的决心,这是攻狄不下的原因。”田单说:“我的思想情况,先生知道的太清楚了。”
第二天,田单就亲自出马激励士气,巡视战场,站立于箭石交加的地方,挥动鼓槌,击鼓进军,狄人于是放下武器投降。
这个故事说明,当一个人名不成,功不就,处境困难的时候,往往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义无反顾地未改变命运奋斗;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情况就会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思想脱离群众,沉溺于生存的快乐,必定会淡化牺牲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