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原文朗读文翻译)
【本题选自2021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 分)
马 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图片来源网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4分)
A、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D、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A选项中“故虽有名马”中“名”的意思是:名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名”的意思是:出名;B选项中“食或尽粟一石”中“食”的意思是: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是:喂养;C选型中“策之不以其道”中“道”的意思是:正确的方法;“不得志,独行其道”中“道”的意思是:道路,理想;D选项中“执策而临之”中“临”的意思是:面对;“ 把酒临风”中“临”的意思:面对;故选D。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B选项“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伯乐发掘其才能,而不是先天“力不足”;C选项中“鸣”字是体现了“食马者”不能通晓马叫的含义,体现了“食马者”的无知,隐喻当权者的昏庸;D选项中“继记叙了千里日行千里的故事”错误,本文是通过写“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根本原因。
12.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4分)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士:指人才。鲜:读作xiǎn。
相同点:爱惜人才(或 重视人才)。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
【本题选自广西河池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9.(12分)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慧学的王中考语文专题))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慧学的王中考语文专题))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燕昭王千金买马骨(图片来源网络)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
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而:表转折/而:表转折。相同。B.之:代词,指代千里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不相同。C.其:表示反诘语气/其:代词,指代千里马。不相同。D.于:在/于:对。不相同。故选: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B )
A.执策而临之(面对)
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ACD.正确;B.有误,“策”的意思是用马鞭驱赶。故选:B。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CD.正确。故选:A。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
(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我认同局限性这个观点。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此作者的抱负很难实现。在当今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我们在大展宏图的同时考虑的是如何增长自己的才能,为民为国做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思考这类题型,需要把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如今的社会环境做对比。刘禹锡是借用“伯乐相千里马”来表达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对人才的埋没;而如今社会环境,鼓励更多人才投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本题需要将两者对比结合分析。开放试题
【参考翻译·马说】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参考翻译·千金求马】
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近侍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返回报告君主。君主大怒,说:“要你买活马,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侍回答说:“死马都要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果然不出大臣所料,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国君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千里马。
图片来源网络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