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彩陶瓶,约6000年前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归来兮!不可以久些。”
极北方的气候特点,寒冷,多冰,这是北方冰原。
止字,也是脚印的意思,也就是神话中的“巨人迹”。引申为停止。
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立杆测影之法受到局限,并且其周年的“時(季节)”特征是以冬季為主。
在甲骨文中,止、寺、時,都有立杆测影、度量时间和季节的意思。两个止就是“步”,传统上把中国古天文学叫做“步天”。
停止,同义词。停,丁声,“天上一个星,地上一个丁。”丁,甲骨文的丁,就是星点,一个小圆点。亭,观测星辰的台子,二十八宿是天上的亭子。驿站的驿亭,是地上的亭子。京,是高大的亭台。
丁、星,古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昼观日影,夜考中星。”
我的两把紫砂壶,鼓钉文。——6000年来,星空改变了没?
楼上半坡遗址的彩陶瓶,上面的纹饰,叫做天文,也叫做“靡丽”。没错!靡丽!
靡丽的本义,就是分散的星星布满天空。用来装饰,很华丽很华丽。
雕梁画栋的藻饰,靡丽得很!——不是藻,是天文。
只是很难想象,层冰巍峨,飞雪千里,终年气温极低的北极地区,古人怎样往返的,跟鸽子一样自带全球导航系统?竟然还能回来,把信息带回来?!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悬人㠯娭,投之深渊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归来!往恐危身些!”
“乾元用九”。九关,是天上的就到关卡。其意义与“九首”同,见《楚辞·招魂》的重新解释1。
拔木,移动测影的竿子,这是一根游标,随着日影变化而移动的竿子。九千,这个九是虚数,从建木到北极点,高度九千里。
古蜀文明三星堆的测影木,“十日并居其上”
固定的9根竿子,加上移动的游标,就是建木。建,木杆下的日影(足、止)随太阳运行移动。
三星堆出土的“纵目人”青铜面
目,圆形,这是在测日影的圈圈上做标记的意思。从目,就是纵目。三星堆考古,出土了“纵目人面”。有人问,纵目是什么意思?——就是用眼睛盯住木表仔细看!
看什么?看青铜神树,看太阳的影子。看天上的星星。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9000-8000年前)的目字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9000-8000年前)的日字
比如东西的西,甲骨文就是“目”上再加一条线。所以重要的天文标记点,比如二十八宿里面的昴、毕、舆鬼星宿,小名就叫“天目”。
悬人,人特指头骨,圆形的意思。曾用人头骨在木表下祭祀祖先。木表就是神主。
佛教密宗,至今仍然使用人头骨制作的“嘎巴拉”作为法器,隐喻修行中的天道、大道。如果不懂得这是上古文化的遗存,难免会有点恶寒。
悬人㠯娭。
悬挂着人,以等候观察。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古文字!就是这个字:
金文的“穆”字。
记得“左昭右穆”吗?对了,天子家宗庙里,祖先牌位摆放的方法。
砍了俘虏头颅,悬挂起来,祭祀祖先。或投掷到深坑里,陪葬。
深渊,渊,回水也,日影在立杆点周围,年复一年,不停的旋转。《道德经》很重视这个不停旋转的“渊”,用“渊兮,似或存”来比喻天道运行;马王堆楚帛书《乙篇》说未有日月四时以前,天地间是“山陵泷泔渊澫”,“泷泔渊澫”都是渊,四字同义连言;《圣经·创世纪》里面,则是“渊面黑暗”。
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
北方星空,圆心的中心住着天神太一
帝,就是居住在子午线上的神。无一例外!中国古籍中的帝,都是指上帝、太一、北极点之神。
这位大神的小名很多,比如祖宗、祖母、太一、玄天上帝、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北极玄天真武大帝。
《史记·天官书》称之为“天神贵者太一”,终年不动的北极点,一切天文测量,以此为中心而产生,这个点也叫天枢、枢机,《庄子》的“枢运”。
当然了,家里的门柱,也叫作枢。——看门柱的影子,可以知道季节、时辰。所以乾卦的乾,“乾,健也”曾写作“乾,键也”。键,就是门栓、顶门杠。
明代《星土释》书影
很漂亮的书。对吧?
古人长期往来东西南北,四方,所以,才会有《山海经》《招魂》这样的书。
自从4万年前开始,跟我们中国人相关的一个现代智人,就生活在神州大地上。
他的队伍在地面不停迁移,人群传递迁移的信息。——当他们在大地上不停迁移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辨别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