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拿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坐的车和戴的帽。这里指车子)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却拾起金片,然后又扔掉。
他们两人还曾经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贵人乘坐华丽的马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扩展资料:
管宁:字幼安,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献帝时任豫章太守,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管宁“割席断交”被传为千古美谈,世人常褒管而贬华,谓之“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造成了一种成见:管优而华劣。然而这种观念与评价的形成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身处乱世的管宁、华歆,虽然选择的处世方式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达于济世安民之旨,都践行了儒家理想。
其实华歆的积极有为,较之管宁的默然自守,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当代知识分子当中,心忧国事者不在少数,是否独善其身抑或兼济天下一直是许多人心中的徘徊,欲知世事而不能却又难解心中之忧。
可以把管宁的“独善其身”理解为一种性情,把华歆的“兼济天下”理解为一种志向,这两种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兼采二者之长才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