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盛唐伟大的爱国诗人,很多人还只是呀呀学语时,大人们就开始教其背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等到读书识字时,大家又接触到诗圣的更多作品,杜甫在诗歌中时而表达欣喜若狂,时而抒写满腹悲伤,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诗人不断地起落变换。
一曲老歌,旋律优美、音韵灵动,百听不厌;一首佳作,情景交融、襟怀宽广,百读不厌。诗圣的作品沉郁顿挫,凝聚了他的喜怒哀乐,沉淀了他对生命的思考,更饱含了作者的无限深情和期待。下面介绍杜甫年轻时创作的两首五律,笔墨纵横,每次吟诵都有不同感受。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杜甫年轻时就听说过,古代齐赵之地多出慷慨悲壮之士,后来有机会到齐赵地区漫游,主要是由于父亲杜闲当时正在那边担任兖州司马,因而在这一带附近活动,生活条件就显得比较优裕。他轻裘肥马,不拘行迹,到处观赏行乐。
春天时他到过邯郸,还登上了赵武灵王所建的丛台,在上面放声高歌;冬天时他又来到青州,与朋友们一起游猎草原,诗人呼鹰逐兽、飞箭落雁,当时的心情非常放松,也极其快意。
这首诗就创作于杜甫刚来兖州省亲之时,开篇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东郡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诗人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初次登上兖州南楼,纵目眺望。
接下来写诗人看见的壮观场景,只见浮云连着渤海和泰山,平野伸展到青州和徐州。“浮云、平野”,展现出兖州与周围地界都位于辽阔的平原之中,而且浮云千里,难以分辨彼此的界限。
诗人还注意到,境内有很多名胜古迹,不仅峄山的秦始皇颂德石碑尚在,而且鲁共王在曲阜所建的灵光殿犹存。秦碑和鲁殿在孤嶂、荒城之中历尽沧桑,早已残缺不堪,不过依然让后人记忆犹新,更令诗人充满感慨。
最后两句由景物想到人生,向来登高远眺,多生怀古之意,而诗人却独自踌躇,万千思绪。他在思考着未来和前途,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建功立业,并为国尽力、造福桑梓。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五岳之首,坐落在齐鲁平原,孟子曾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代很多帝王都到过泰山进行祭祀,并举行封禅大典。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也都到过泰山,还曾即兴题咏泰山。
杜甫早就对泰山有过敬仰和企慕之情,当他真的身临其境时,不由得赋诗倾诉自己的心志。全诗描写作者的所见所感,也彰显出青年诗人开阔的心胸和不凡的志向。
作者先描绘泰山的宏大,横跨齐鲁,一望无际。接着写泰山的秀美高峻,集中了天地间的神奇,又分割了山北山南的昏晓。诗人凝望着山上的层云起伏,顿时觉得心胸豁然开朗;又看见飞鸟投林归山,眼眶几乎为之睁裂。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壮观的泰山形势图,也是诗人的自画像,二者有机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作品以巍峨泰山为背景,突出地表现了青年诗人的开阔胸怀和远大抱负。
面对巍峨的泰山,作者神情激荡,泰山上云气荡漾,仿佛从胸中升腾,他想将云天浩气纳人胸怀。诗人目光专注,仿佛归鸟投林入山之处,就是他要登临的泰山极顶。
全诗境界阔大,情景交融,每次吟诵都有不同感受。尤其是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水到渠成,展现了雄心勃发的诗人形象。杜甫志在必得,终于登上了泰山之巅。这种登临顶峰而放眼八荒的豪迈气概,生动地展现出青年诗人壮志凌云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