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诗,总是寻求打破常规,出乎人的意料,尤其是他的独到构思,我们能读懂其中的妙处,可是几乎没人能想得这么曲折。
比如他思念幼子写的一首诗,读起来很奇怪:整首诗都在写对幼子的思念,颈联却突然写景,让人莫名其妙。
但如果您读懂了其中的妙处,就只剩下叹服:诗圣的脑回路果然不是一般的大!
《忆幼子》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57年春,当时长安城被安禄山叛军占领,杜甫身陷长安,与妻儿分隔两地,杜甫的幼子杜宗武出生于公元754年,只有三岁。
黄莺
1、 对幼子的思念很痛苦。
首联,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骥子,是杜宗武的小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到了春天,我与幼子仍然分隔两地;春暖花开,黄莺的歌唱声不绝于耳。
这两句写得很巧妙。
(1)诗人采用了倒叙法。
诗人先听到了黄莺的歌唱声,才想起了幼子,采用倒叙法是为了先声夺人,着重强调自己与幼子分隔两地。
可是黄莺的歌唱声,为什么能让诗人想起幼子呢?
(2)诗人采用了暗喻手法。
黄莺动听的歌声,就像幼子牙牙学语的声音。诗人刚听到黄莺的歌声,误以为幼子在身边,结果回过神才发现,自己与幼子分隔两地。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对幼子的思念,却要通过黄莺引出呢?
不只是为了追求诗歌的含蓄性。
(3)诗人还用了反衬手法。
黄莺动听的歌声不绝于耳,而幼子学语的声音也同样动听,可是诗人却听不到,黄莺叫得越欢乐,诗人对幼子的思念就会越痛苦。
诗人通过反衬的手法,表达出了自己对幼子的思念之苦。
您看,诗人借物写情的手法是不是非常巧妙?“黄莺”不仅引出了诗人对幼子的思念,而且还反衬出诗人的思念之苦。
不仅如此,“黄莺”还暗示出了季节变换,我们继续读颔联。
杜甫
2、 思念之苦再次加深。
颔联,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这两句很不好理解,尤其是“惊”和“论”两个字。
(1)“惊”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惊讶”:与幼子分别以来,季节变换太快,诗人感到很惊讶。
但问题是,“惊讶”只是人的瞬间反应,诗人一听到黄莺声,就应该立即感到惊讶,怎么会先想起幼子,然后再惊讶呢?
如果诗人真的感到“惊讶”,这句话就应该放在首联来写,您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惊”是“害怕”的意思,“别离惊节换”的意思是:诗人与幼子分别以来,害怕看到季节变换。
诗人为什么会害怕看到季节变换呢?
答案就在后一句。
(2)“论”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认为“论”指“议论、诉说”:幼子聪慧,诗人却不知道跟谁来诉说,反映出诗人的孤独。
这种理解有一个很大的漏洞:“论”不能是仄声,否则就不押韵了。
因此这里的“论”,只能理解为“伦”,是类比、匹敌的意思。
“聪慧与谁论”的意思是:幼子生来聪慧,现在可以与谁匹敌了呢?
诗人为何会有此问?
因为幼儿不仅身体长得快,而且聪明智慧也增加得快,诗人从去年七月离家到现在,已经大半年了,而幼子肯定比以前更加聪慧。
这就是诗人害怕季节变换的原因:他害怕时间过得太快,而自己没有陪伴幼子成长,身为父母,这是人生中不可弥补的遗憾。
因此,诗人看到季节变换后,对幼子的思念之苦进一步加深。
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戳中您的泪点?
也许只有体会过的人才会有共鸣,我是经历过了,所以感触特别深。
回到诗中,诗人前两联都在写对幼子的思念之苦,按正常的行文思路,颈联应该继续写思念,或者写排解痛苦的方法。
可是,诗圣的想法怎么会与常人一样呢?
涧水
3、撇开对幼子的思念,只写景物。
颈联,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空寂无人的山道旁,涧水在静静地流淌;我家的柴门,坐落在长有老树的村子里。
您看,这两句莫名其妙,诗人明明在思念幼子,为何突然写家乡的景物呢?
有人这样猜测:也许诗人想起了以前在涧水旁、柴门口,与幼子一起玩乐的情景。
这没有任何根据,只是胡乱猜想。
诗人之所以写家乡的景物,其实是在为尾联做铺垫。
老树
4、 只能在梦中与幼子相见。
尾联,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渠,他,指幼子;炙背,晒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思念幼子让人发愁,我只能期望在睡梦中与他相见;于是我在晴天俯趴在栏杆上,让太阳照着背后。
这两句意味深长,需要仔细揣摩。
(1)诗人为什么只能在睡梦中与幼子相见?
因为诗人实在太想念幼子了,而他现在却身陷长安,无法与亲人见面,所以在睡梦中与幼子相见,是诗人的无奈之举。
(2)诗人渴望与幼子在梦中相见,可是他为何要“炙背”呢?
“炙背”,其实是用的典故,出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后人常用“炙背”来比喻可享田农之乐。
那么杜甫为什么要“炙背”呢?
颈联已经告诉我们,他的亲人此刻就在农村,因此与亲人团聚也属于田农之乐。可见,诗人俯身炙背,是为了梦到与亲人团聚的场景。
由此可以看出,颈联之所以写家乡的景物,其实是在为梦到亲人做铺垫。
您看,诗人前两联写对幼子的思念,后两联写只能在梦中与幼子相见,表达出诗人无法与亲人团聚的痛苦,是不是很简单?
这首诗好像已经完全读懂了。
其实还没有。
柴门
这里还隐藏了一个问题:田农之乐,难道只是指与亲人团聚之乐吗?
不是。
因为颈联描写的景物,还隐藏有更深的含义。
诗人为什么要写“涧水”、“空山”、“柴门”和“老树”这四个意象?
这四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幅很有意境的山村图,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安静闲适。
渴望过上安静闲适的生活,这也是诗人俯身炙背、追求田农之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同时又反衬出,此刻的长安城充满动荡,无法给人安静的生活,因此诗人只能在梦中寻找。
您看,诗人表面是在写对幼子思念的痛苦之情,其实是在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乱不仅造成了骨肉分离,还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诗人看不到战乱结束的希望,无奈之下,他只能寄希望于在梦中与亲人团聚,在梦中过上安宁的生活。
一般的诗人,能想到这些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杜甫不一样,他还转了一个大弯:为了做好这个白日梦,确保自己能在梦中实现愿望,因此在睡之前,他特意在心中默默念叨家乡的景物,还让太阳晒背。
多了这一层构思,诗人的感情就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立体,这首诗也显得更加含蓄。
您说,杜甫的脑回路够不够大?
欢迎留言。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