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传说简短(饺子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名人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故事正文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于是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后,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将这种药名称之为“祛寒娇耳汤”。
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过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时,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时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从此,饺子逐渐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小故事大道理
医者仁心、爱民如子的张仲景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后世千百年的尊敬与纪念。好人终将有好报。
课外小知识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
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
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