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鸟的故事还有哪些(描写小鸟觅食的段落摘抄)

近日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我国的朱鹮数量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增加到现在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7000余只。今年是朱鹮在陕西洋县被发现40周年。40年来,朱鹮如何壮大?为给朱鹮添丁人类做过哪些努力?

1981年陕西省洋县发现的朱鹮的“始祖”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方公众号

野生朱鹮是如何被发现的?

朱鹮长喙、凤冠、赤颊,羽毛白或灰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有“东方宝石”的美称。它们栖息于高大乔木上,觅食时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远远看来,又美又仙。

可是这种美好曾一度险些戛然而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在朱鹮原本分布的地区,朱鹮消失了,它们也曾一度被认为野外灭绝。

  • 1963年,俄罗斯最后一只朱鹮死亡;
  • 1978年,朝鲜板门店仅存的两只朱鹮死亡;
  • 1981年,日本将仅存的5只朱鹮捕获,希望人工圈养来挽救该物种的灭绝,然而这5只朱鹮也相继离世。

197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建了专门的“朱鹮考察小组”,旨在对濒临灭绝的朱鹮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地毯式搜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表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先生当时除了在野外寻找朱鹮外,还到标本馆寻找线索。刘荫增先生在检视标本时发现,我国科学家曾经在1957年采集过朱鹮标本,而且采集地点标记详实——秦岭南麓,陕西省汉中市洋县。

1981年,历时三年,经过行程5万多公里的考察,刘荫增终于发现了野生朱鹮的身影。一群人展开追踪,最终在秦岭深处——陕西洋县的八里关姚家沟发现了一对有繁殖能力的朱鹮父母,巢中还有3只嗷嗷待哺的雏鸟,以及附近2只年长的个体,总共7只野生朱鹮。

刘荫增(左二)和朱鹮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一起观察、保护、繁养朱鹮 来源:中科院动物所

为及时有效地保护野生朱鹮及其栖息地,当地成立了“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小组”,2005年又成立了“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朱鹮重新被发现后,我国高度重视,展开了对这一珍贵鸟类的拯救与保护。

为了给朱鹮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洋县在农业生产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当地也探索并逐步走上了有机产业发展之路。截至2020年7月,洋县已有14大类80种14.1万亩农产品获得有机认证,并创建为全国首批有机认证示范县。

朱鹮繁殖区的典型生境(李欣海摄)来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科研人员为何要拿走朱鹮的蛋?

除对栖息地的保护外,对于朱鹮的繁育,科研人员也想尽办法,张劲硕介绍,“偷蛋”就是其中之一。

朱鹮一般产3至4枚卵,为刺激朱鹮繁殖,科研人员会趁朱鹮不在的时候拿走一枚,而朱鹮妈妈在看到自己产的蛋不见后会再产下一枚补上。过段时间,工作人员再去拿走一枚,用“偷蛋”的方式迫使朱鹮多产卵,而拿走的蛋则到北京动物园等机构进行人工孵化。

图片来源:央视网

张劲硕表示,拯救朱鹮的工作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成功案例,成果来之不易,值得庆贺,更得珍惜,“今天我们驾车行驶在218国道上,国道两边已经可以看到野生朱鹮了,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去观赏它们的美。”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