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励志故事(激励初中生的小故事大道理)
1977年以后,知识改变命运再度成为主流价值观,村子里实现了联产承包制,家里不再吃红薯秧子和荠菜,还有现金供他读高中。于是他一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
北京,2021年1月12日,晴,最高气温3度,最低气温零下7度,预报指数40,空气质量优异。
前日与友人们小酌,算是迎接新年。席间第一次听到一位学友讲述自己的故事,颇为感慨。
他是一个六零后,出生在东南的乡间,父母靠务农养活一家。少年时代,一家人吃两种饭,一种是把红薯切碎放少许大米做成红薯饭;另一种是玉米面窝头。红薯饭是孩子们吃的,窝头或者玉米面粥是父母吃的。
菜,就是红薯梗或者是野荠菜,煮一下,撒点盐,是为菜。
父母下地干活,学友要照顾妹妹饲养家禽,猪养肥了,自家吃不上,赶到公社(镇)卖了,几十块钱,这是一家人一年的现金收入。卧床不起祖辈的药费,一家人的衣服,还要买点盐油,都靠这点儿现金。
村子处在水乡,到处都是泥潭和池塘,五岁的学友曾经不慎跌入泥潭。他是唯一的儿子,一家人都很珍贵他,为了不出安全事故,父母匆匆把他送进学堂。
学友,生的聪明,又是穷人家的孩子,深知父母的不易,于是发奋读书,只是为了不给父母丢脸。
成绩优异的他,上初中的时候,公社重新改为镇,他离开村子去了镇上的中学。上高中时,凭着优异的成绩,他去了县里最好的学校。
只是分班学外语时,碰到了一位上海来的教日语的老师,于是稀里糊涂地学起了日语。
1977年以后,知识改变命运再度成为主流价值观,村子里实现了联产承包制,家里不再吃红薯秧子和荠菜,还有现金供他读高中。于是他一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
学费和生活费的确是个不小的数目,父母省吃俭用,再朝亲朋好友借,东拼西凑每月给他寄来15元。他自己在上海做家教,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尽量减少家庭的负担。
毕业后,因为品学兼优,他被分配进京,成为国家部委的公务员。他挤在宿舍里,过着最简朴的日子,每月把工资的一半寄给父母用于还债。大概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他还清了所有债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门打开,他和万千有志青年一起走了出去。在东瀛,读硕士,读博士。学成后回到北京,仅一次,就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从普通民法律师做起,历经二十年,成为京城头部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专做中日两国间,兼并重组、投资融资的案子。
家里当然盖了新房子,妹妹们有的搬进了县城,有的也去邻国读书,回来在京城的企业里作了白领。父母健在,无需辛劳,享受着儿女们的孝敬,子孙环绕,颐养天年。
学友的故事,是我们这个时代中万千同类人生的缩影。学友感恩政策的选择,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日趋需要法律的社会,让他获得了通过考试升学读书的机遇,让他曾经贫苦的家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富裕,让万千农家和国人,获得了选择生存方式的自由。
转自 央视著名评论员 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