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高鼎古诗赏析(古诗村居的全诗翻译)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村居》是晚清诗人高鼎晚年归隐江西上饶农村时的即景之作。这是一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在农历的二三月,青草正蓬勃生长,黄莺欢快自由畅飞、堤岸上的杨柳随风飘舞,枝叶低垂,远远望去像笼罩了一层淡淡的烟霭,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由远及近,由景到人,连儿童也早早就放学,不愿错过大好的春光,在屋外放起了各式各样的纸风筝。
“早”与“忙”精准点出儿童的内心活动,他们喜爱乡间生活,对大自然纯净之美有着天然的渴望。就像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先秦时期老子主张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在大自然中往往蕴藏着教育的大智慧,儿童在最本真的自然里绽放人性的耀眼光芒。
“道法自然”—— 自然主义教育的始祖
道法自然,老祖宗的造字文化便告诉了我们:“道”由“首”+“之”构成,道就是做事时首先需要知道的东西,不然将会举步维艰,而“法”就是指效法,遵守。我们应该遵从大自然的规律,以自然为师,在自然中行走、劳动、学习。现如今很多孩子脱离了大自然, 困在高楼大厦之中,一出门便是水泥路、以车代步,平常在教室里上课,周末去补习班学习,在家里还得做一大摞作业、学习各种才艺技能。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也使得近年来自闭症、抑郁症、心灵扭曲的现象居高不下。
美国作家、儿童教育学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指的是当代儿童跟自然隔离,长期待在室内,依靠电子产品认识外界的生活状态。这类儿童不喜欢去探索自然,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书本上冷冰冰的知识。
据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国,大概有20%的儿童患有“自然缺失症”,特别是北上广深这一类大城市,科技、经济越发达,孩子离大自然越遥远,他们宁愿盯着电子产品看,也不愿意去户外接触大自然。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摩尔指出:“电子媒介给人的体验是间接的、替代的、经常失真的、双感官的(仅视觉和听觉)且是单一形式的 。”长期接触电子产品的儿童专注力与认知探索能力是远远弱于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儿童。
大自然所赐予孩子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也能促进全身心的发展。
(1)强身健体,接受和煦阳光的滋养,有利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同时提高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系统的机能;多做户外运动,可以提高四肢协调性以及心肺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增强抵抗力。
(2)亲近大自然,可以促进孩子感官的发育,比如捡叶子、捡石子、玩沙子、玩水等,刺激触觉发育;听溪流声、鸟叫声、蛙叫声等,刺激听觉发育;在树丛山林间捉迷藏,训练孩子视觉、增强空间感;玩过家家游戏,堆沙堡游戏,促进触觉、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想象力等等。
(3)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能力。一切美的事物、美的感觉往往来源于大自然,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置身于四季交换轮替之中,清风拂面,雪花飞舞,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在感受着这样的变化,自然界的美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脑海中,逐渐地内化吸收,形成他独特的艺术感,也让他对世间万物有了初步的认知。
唯有儿童按照儿童的样子自然成长,才能享受生命赋予的巨大力量。
法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卢梭延续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完善了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也与中国古代的”道法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归于自然,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造就一个个体,而自然的教育非人力所能控制,所以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础,只有当三者的教育达到圆满,人才能实现圆满。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自然主义教育的具体应用。
创造精心时刻,悉心陪伴孩子
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诗中表达了春雨贵如油,它来得很及时,轻柔地滋养万物,其实教育应该就像春雨一般,面对贪玩的孩子要做到柔和坚定又及时,给到孩子足够的爱,落实到行动上而不只是说说而已。
有一次霍启刚接受采访中说道自己工作很忙,但他一定会跟孩子吃早餐、送孩子上学。很多人都会以自己太忙没时间陪孩子,陪伴并非是24小时黏在一起,高质量的陪伴可以是父母跟孩子约定好的精心时刻。下班后跟孩子玩抛球游戏,重要的并非活动本身,而是在活动过程中父子俩的情感互动。
精心时刻的焦点在注意力上面,给予对方百分百的关注,而不是陪在身边,却一直在玩手机,精心时刻还可以是睡前15分钟的故事大会,陪孩子看20分钟动画片,每个周末的亲子游等等,创造每一个属于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放松惬意的小时光。
以兴趣为主导,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让孩子从小就适当地接触自然、社会,较早的接受社会锻炼,而不是采取严厉的、教条式的应试填鸭式教育。被动式地接受教育,而不是出于兴趣基础上的探索得来的,就像养鸭人喂养鸭子的方式一样:把鸭子嘴巴掰开之后硬塞食物,虽然鸭子两个月之内就能快速长到四五斤,但肉质跟自然觅食的鸭子相比要差得很多。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早早地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期待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孩子或许赢在起跑线,却倒在了半路上。
孩子就该像孩子一样去玩,在大自然中撒泼打滚,不使用条条框框来禁锢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确保安全情况下父母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自主性探索。就像霍启刚跟郭晶晶带孩子一起插秧,体验田间劳作的辛苦,走进真实的农家生活,而不是光看冷冰冰的课本知识,念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唯有实践才能得到更深刻的体会,经过一番辛苦耕耘,才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含义。
教导孩子遵守规则,常存敬畏之心
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视力再好,公输子(即鲁班)手再巧,如果没有圆规和矩尺,也画不出方形和圆形。以此来告诫世人做事需遵守一定的规则,自由也离不开底线意识与规则意识。
没有哪个孩子喜欢听大道理,父母应当避免说教般的言辞,如果换成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共情的方式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对于低幼龄的孩子来说,他们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发育不完善,为了博取关注,就会故意捣乱,所以父母需要多跟孩子聊天,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另外拥有规律的作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内化一些规则概念。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更多是需要父母以身作则,逐步引导的,多给予孩子肯定,可以强化他的正面行为。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到天地、自然、宇宙的浩瀚无边,才能感知到高人的伟大,才能感知到自身的卑微渺小,从而奋发进取,完善自我。
写在最后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儿童教育应当是让孩子回归到自然,接受风雨磨练,给孩子更多自由玩耍、自主探索的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回归到切切实实的实践当中,完善孩子的人格发育,才是更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