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有什么故事(郑武公的简介赏析)
话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人杀死在骊山标志着西周时代的结束。中国历史即将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骊山之难中周幽王的叔叔郑桓公在与犬戎人的战斗中以身殉国,不过郑桓公在生前就把自己的家眷、财产提前转移到了安全的地区。郑桓公死后他的儿子掘突接手了父亲留下的人马和财富。掘突为了给父亲郑桓公报仇就率领父亲留下的旧部同犬戎交战,结果年轻气盛的掘突被犬戎人打败。
此时犬戎打算赖在西周都城镐京不走了。这就同原本满心希望趁周王室衰微之机攫取权力的各路诸侯产生了矛盾。战败的掘突同各路诸侯会合后打算共同打击犬戎。要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诸侯贵族是掘突间接意义上的杀父仇人,因为正是他们的见死不救甚至暗中勾结犬戎才导致京城沦陷。犬戎本来就是以申侯为首的一帮诸侯招来的,而其他诸侯在犬戎攻打镐京时也基本选择作壁上观。
正是他们这种行为间接导致周幽王和郑桓公命丧异族之手,但在此刻掘突为了郑国的生存、为了驱逐侵占国土的异族是需要这些人帮助的。掘突不得不放下身段去逢迎这些人。最终犬戎在诸侯联军的打击下撤出镐京城。掘突的杀父之仇报了,郑国也安全了。申侯为了巴结掘突还把女儿嫁给了他。掘突在国人的拥戴下继位是为郑武公。公元前770年郑武公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
周平王因为郑武公护送东迁有功就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郑桓公当年通过贿赂东虢、郐两国的君主得以把自己的家眷、财产安置在两国境内。当时东虢、郐两国只是借地给郑桓公安置人口、财物,但并没把自己任何一寸国土割让给郑国。郑桓公死后郑国的宗室、财产几乎原封不动保全下来了。郑武公从父亲那儿继承了军队和财富,不过在理论上郑武公连一寸领地都没有。
郑国原来的领地已被犬戎占领。郑武公是靠安置在虢、郐两国的郑国军民支持才得以复国的。这时郑国的军民百姓全都生活在虢、郐两国借给他们的地盘上。理论上这地盘还是人家虢、郐两国的。郑国不仅需要为租借地盘向虢、郐两国付钱,而且还时刻担心身为地主的虢、郐两国会翻脸不再续约。郑武公梦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把从虢、郐两国借来的地盘变成自己的地盘。
郑武公继位后坚持父亲制定的东扩战略计划:一方面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方面进一步实施攻灭东虢国和郐国的具体行动。东虢国和郐国尽管是原来的地主,可这会儿你打不过人家郑国就啥都不是。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占领郐国都城制邑(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随后郑武公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
至此郑国鸠占鹊巢把当年借来的寄居之地变成了自家地盘。郑武公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这时郑国的地盘一共只有十座城邑。郑武公就是靠手中仅有的这十座城邑开启了他的枭雄之路。郑武公在自身实力尚不强大时选择继续依附于杀父仇人申侯和他所拥立的周平王。当年郑武公为战胜直接杀害自己父亲的犬戎人不得不与间接导致父亲死亡的申侯等人合作。
正是那次合作使郑武公得以战胜直接杀害自己父亲的犬戎人,从而为郑国争取到了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在那次合作中对郑武公欣赏有加的申侯把女儿嫁给了他。虽说申侯算是郑武公间接意义上的杀父仇人,可郑武公也正是通过与申侯的合作才能战胜直接杀害自己父亲的犬戎人。如今申侯早已成为郑武公的岳父,所以双方已具备合作的现实基础。其实当时的客观环境也注定了郑武公必须与申侯合作。
郑武公作为一国之君不能被仇恨蒙蔽双眼,只能根据现实的国家利益确定自己下一步行动。申国是南方诸侯之长,加之如今的周平王又是申侯的外孙。只有十座城的郑国要和申国作对怕是坚持不了一个回合。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武公选择依附申侯其实是务实的明智之举。既然周平王是申侯的外孙,那么依附申侯也就意味着与王室攀上了关系。这就使郑武公得以假借王命名正言顺行扩张之事。
在周平王的支持与申侯的默许下郑国快速崛起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随着郑国疆域的扩张使郑武公迫切需要大量人力去新扩张的领土上开垦荒地、建设工程。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积攒郑国的实力。这时有一类人进入了郑武公的视线——商奴。这些人是殷商王朝的后代,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以后将这些人定为世袭奴隶。郑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
郑武公在天下诸侯中率先与商人订立契约。郑国是所有诸侯国中最先把作为世袭奴隶的殷商后裔释放为民的。由于这些殷商后裔大多以从事贸易为生,所以后世就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殷商后裔以从事商业贸易为主,不过这并不等于所有殷商后裔都经商。事实上殷商后裔多是有一些技术手艺的人。郑武公就依靠这些被释放的商奴开发滩涂荒地、发展农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富民强兵。
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使郑国的农业、商业、教育、军事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郑武公扩建了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建成宏伟都城。京城虽然后来没成为郑国最高统治者的统治中心,但京城如此的规模早已超过“百雉 ”,而且还有郑桓公的宗庙所在。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足以显示郑武公的宏伟气魄。这些政策即便在今天也是非常合理的治国之道。
我们把郑武公的这些政策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类:一、土地兼并——扩大固定资产;二、重视教育——加强员工培训;三、集思广益、解放劳动力——加强员工激励,增强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四、废弃资源利用——资源优化配置及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五、根据地的形象建设——企业品牌的树立及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不难看出郑武公是个极有战略眼光的人,放在当今他绝对是个全国十大优秀民营企业家的代表啊!
在郑武公的这些做法中我们也似乎看到了现代管理学理论的雏形。郑武公率先同商人们签订契约。从此商人在郑国不仅不再是奴隶,而且在郑国霸权的保护下他们及其家人的生命和财产都处于安全状态。他们可以把他们的物品销售到任何国家,代价则是需要把部分利润上交郑国朝廷。在这个时代中国完全没落后于西方诞生了契约精神,遗憾的是契约精神在郑武公看来不过是他利用商人的一种工具手段而已。
事实上郑武公自己从来没打算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郑国与邻邦胡国的关系时好时坏一直处于纠结状态。郑武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询问他们对与胡国联姻的看法。大夫关思其公然反对。关思其认为联姻是示弱与人,不如堂堂正正与胡国一战。郑武公反问道:“莫非你对公主有非分之想?”关思其毫不含糊地回答道:“我从不否认我喜欢公主,但身为郑国大夫自当以国事为重。若国君执意和亲示弱,臣拒绝奉命”。
事后关思其甚至还曾一度策划扣押送亲使团以阻止这场政治联姻。后来胡国又和郑国发生了冲突。这时关思其站出来说道:“我早就说过和亲是示弱与人,无助于改善两国关系,只会让给胡国认为我们好欺负,臣建议立即讨伐胡国”。郑武公勃然大怒道:“胡国是与我联姻的兄弟之国,你如此挑拨离间分明是居心不良”。郑武公当即处决了关思其。消息传到胡国后胡国国君更加鄙视郑国和郑武公。
就在胡国国君自鸣得意对郑国完全不设防时郑武公发兵灭了胡国。凯旋而还的郑武公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关思其墓前亲自洒酒祭奠。郑武公完全明白关思其对郑国的忠心耿耿,却为了自己麻痹敌人的谋划而选择自毁良将。为社稷百姓战死沙场的郑桓公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战士,然而郑武公作为郑桓公的儿子却是一个心机颇深的枭雄。所谓枭雄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狡诈不可信任的人物,而是指有独立意志、难以被制服的人。
这类人有不易受蛊惑与教化的人格。这种人在无限风光背后隐藏的不是沧桑就是肮脏。从郑武公不惜低三下四侍奉杀父仇人、鸠占鹊巢吞并别人的地盘、设计谋杀自己的大臣、转过头来灭掉女婿的国家这些行为来看确实是不择手段。必须指出的是郑武公这种不择手段并非他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春秋时代本来就是一个不择手段的礼崩乐坏时代。郑武公的所作所为恰恰预示着大争之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