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译(祭十二郎文原文赏析)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韩愈 祭十二郎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是发乎于情。读韩愈的这篇祭文,不悲伤者甚少。人死不能复生,作者通过这种祭文形式追悼死者,文中体现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言语让人感动,乃祭文中另类,抒情类佳作。
一、全文总结
这篇祭文主要讲述了,韩氏家族自韩愈父母死后每况日下,人丁稀少。之后韩愈哥哥韩会和嫂子郑氏独撑门面,待到韩会死后,嫂子郑氏扶养韩愈和侄子十二郎相依为命。时年韩愈十七岁从宜城去京都发展 ,十年间二人见面甚少。不料待到韩愈官运好转,打算回乡与十二郎相聚时,突闻噩耗十二郎已死,悲从中来,泪涕连连,写下此祭文,悼念侄子。
二、写作背景
此篇文章作者:韩愈,河南安阳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等作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韩愈自小家族人丁稀少,与嫂子侄子一起相依为命,感情很好。待到韩愈长大后去京都发展,与侄子十二郎见面次数变少,当时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才荣登进士,后来韩愈做官又触犯权贵,多次被贬谪。等到新皇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过逝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三、 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作品离不开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或声情并茂,或通篇无华丽语句但字字含泪,引人泪目。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详解下这篇文的写作技巧和构思。
一、文体特殊,不拘形式
本文文体是一篇祭祀文,也称“悼词”。这种文体常用来悼念亡人,抒发悲痛感情,然本文文体结构又与当时的祭文形式不同。
传统祭文有固定的形式,内容多是开头介绍死者逝去的时间、地点、享年等,然后才开始介绍的生平事迹,评价功德,最后才向亲属表示慰问。
韩愈写的这篇祭文在传统文体上进行了改变,抛去原有的形式化,改为从抒情方面下手,通过叙述家庭等生活琐事,悼念侄子,写的情真意切,很有特色,故此文千古流传。形式上则破骈为散,自由多变,重在抒情。
二、重在抒情,感情真挚
本文字数不多,通篇记叙抒情,或追忆,或悔恨,或遗憾,或感动,感情丰富,引起读者共鸣。
1、思念君兮君已亡
2、痛苦哀悼引过往
3、骨肉亲情难自弃
4、追悔莫及伤别离
5、 叹人生无常,哀沧海桑田
6、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
以上六种感情,是作者在本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通过叙述过往种种,勾起回忆,思韩家两代独留一人,形单影只。痛十二郎生病未得相看,骨肉亲情实难忘记。愿一生相依,奈何早生白发,昔人已逝,悔恨自己关心过少,未能及时陪伴。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沧海沧田,又有什么能不变!一入官场身不由己,几经磨难,宦海沉浮,终是落得形单影只,孤苦一人。谋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要来何用。
三、语言形式特殊,如泣如诉
作者在本文的语言运用上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呜呼哀哉,采用这些语气词语营造文章悔恨、悲痛、自责的氛围。
本文虽为祭文,但似乎通篇在叙事,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作者采用“吾”和“汝”的人称关系,拉进距离,体现叔侄二人感情友好。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最后文章结尾采用“汝病吾不知时, 汝殁吾不知日”这句话,使用排比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多处作者写作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通过一些语句让读者体会他当时的心情,有时自言自语,有时又语无伦次。文章中字里行间也没有使用对仗、排比、比喻等、夸张等修辞手法,更没有什么太多华丽的转折,巧妙的情节设置,只有朴素的语言,用它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说普通人的悲伤。
在用词上作者通篇抛却了唐朝盛行的华丽用词,采用精炼简洁的语句抒发情感,字词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情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