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容斋随笔哲理名句)

《容斋随笔》

黄鲁直诗

【原文】

徐陵[1]《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2]《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注释】

[1]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2]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译文】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白乐天的《岁晚》诗共七韵,开头几句说:"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庭坚仅仅改了后两句的七个字,成为"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敕勒歌

【原文】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1]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2]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译文】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老胡高欢因重兵被困于敕勒川,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病,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而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地险

【原文】

古今言地险者,以谓函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唯宋、卫之郊,四通五达,无一险可恃。然东汉之末,袁绍跨有青、冀、幽、并四州,韩遂、马腾辈分据关中,刘璋擅蜀,刘表居荆州,吕布盗徐,袁术包南阳、寿春,孙策取江东,天下形胜尽矣。曹操晚得兖州。倔强其间,终之夷群雄,覆汉祚[1]。议者尚以为操挟圣上以自重,故能成功。

而唐僖、昭之时,方镇擅地,王氏有赵百年,罗洪信在魏,刘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东,王重荣在蒲,朱宣、朱瑾在兖、郓,时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杨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圣上都长安,凤翔、閤、华三镇鼎立为梗,李茂贞、韩建皆尝劫迁乘舆。而朱温区区以汴、宋、亳[2]、颍嶻然中居,及其得志,乃与操等。以在德不在险为言,则操、温之德又可见矣。

【注释】

[1]祚:皇位。

[2]亳:安徽亳州。

【译文】

从古至今,若论地势的显要,多数人都会这样认为:关中(秦地)可以凭着函谷关的险要和黄河的有利地形高枕无忧,齐国可以以大海与泰山作屏障,赵国和魏国可以依靠黄河天险,而晋国则是外有大河,内有高山,西蜀呢?则依赖剑门关、瞿塘峡的阻碍,楚国虽然没有天险可以凭借,但是楚国筑起了长城作为城墙,而且有汉水当做护城河,而南方的吴国则拥有滔滔长江天险和五湖作为根据地,人们多会认为在这些地方都能够靠有利的地形建立自己的国家,只有宋国和卫国四通八达,没有险要的天险可以用来防守。但是在东汉末年,群雄四起,袁绍占据了青、冀、幽、并四个州,韩遂和马腾等人瓜分关中之地,接着刘璋扎营蜀地,刘表则夺取荆州,吕布统辖徐州,袁术择取南阳和寿春,富裕的江东之地被孙策攻取,如此,中国之地凡是险要的地势几乎全都被瓜分殆尽,最后,曹操才拥有兖州。但是历史的结果总是出人意料的,尽管上述群雄都尽力割据了自认为非常有利的地界,或是天堑,或是险地,但是曹操却从无所依傍的兖州崛起,以这个根本无险可用的小地方为根据地,最后消灭群雄,颠覆了汉室。古今评论家纷纷对此有所评说,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在于他的智谋,也就是指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提高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优势,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所以才会取得成功。

然而,唐僖宗和唐昭宗时期,藩镇割据异常严重。其中王氏占据赵地足有近百余年,罗洪信占据魏地,刘仁恭割据燕地,李克用在河东称霸一方,王重荣则在蒲州称雄,朱宣、朱瑾占据了兖州、郓州,王时溥占据了徐州,淄州和青州为王敬武所占,杨行密割据淮南大部,王建分割了蜀地,而此时的皇帝则建都于长安,凤翔、閤州、华州三足鼎立,各争高下,不听从中央的号令,李茂贞和韩建也都挟持过皇帝,只有朱温凭借着汴州、宋州、亳州、颍州几个小地方,在危险中求得一席之地,然后慢慢地壮大,最后竟能取得曹操一样的雄基伟业,统一了整个中原。所以从历史的兴衰看来,大多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地理位置险要,从这个方面来看,曹操和朱温的德行就可见一斑了。

白公咏史

【原文】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1]。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注释】

[1]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译文】

苏东坡的《志林》说:"白居易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作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所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裴晋公禊事

【原文】

唐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将禊[1]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十五人合宴于舟中,自晨及暮,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裴公首赋一章,四坐继和,乐天为十二韵以献,见于集中。今人赋上巳,鲜有用其事者。予按《裴公传》,是年起节度河东,三年以病丐还东都。文宗上巳宴群臣曲江,度不赴,帝赐以诗,使者及门而度薨。与前事相去正一年。然乐天又有一篇,题云《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之作》,是开成三年诗,则度以四年三月始薨。《新史》以为三年,误也。《宰相表》却载其三年十二月勾中书令,四年三月薨。而帝纪全失书,独《旧史》纪、传为是。

【注释】

[1]禊:除灾求福的祭祀典礼。

【译文】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将在洛水边举行除灾求福的祭祀大典,前一天去信给河南留守裴度。裴度第二天召集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15人,在船上大摆宴会。从早晨直到晚上,玩水的玩水,奏乐的奏乐,赋诗的赋诗,饮酒的饮酒,远远望去,就像神仙一般,观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裴度先赋诗一首,余人接着唱和,白居易作了十二韵诗,献给与会诸人,现存于他的诗集中。现代的人写上巳诗,很少使用这个典故。我查《裴度传》得知他在这年被起用为河东节度使,开成三年因病请求调回洛阳。文宗上巳日在曲江也大宴群臣,裴度没有赴会,文宗写诗赐给他,使者才到大门口,裴度就死了。和上次的事正好相隔一年。但白居易又有一篇作品,题为《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之作》,是开成三年所作的诗,那么裴度是开成四年三月才死的。《新唐书》认为是开成三年,无疑是搞错了。《宰相表》却记载裴度开成三年十二月担任中书令,四年三月病故。然而帝纪中却全无记载,只有旧唐书的纪和传记载正确。

唐重牡丹

【原文】

欧阳公[1]《牡丹释名》云:"牡丹初不载文字[2],唐人如沈、宋、元、白[3]之流,皆善咏花,当时有一花之异者,彼必形于篇什[4],而寂无传焉。唯刘梦得[5]有咏鱼朝恩[6]宅牡丹诗,但云一丛千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予按[7],白公集有《白牡丹》一篇十四韵,又《秦中吟》十篇,内《买花》一章,凡[8]百言,云:"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而《讽喻乐府》有《牡丹芳》一篇,三百四十七字,绝[9]道花之妖艳,至有"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10]日相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之语。又《寄微之百韵》诗云:"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注:"崇敬寺牡丹花,多与微之有期。"又《惜牡丹》诗云:"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醉归盩厔》诗云:"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元微之[11]有《入永寿寺看牡丹》诗八韵,《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三韵,《酬胡三咏牡丹》一绝,又有五言二绝句。许浑[12]亦有诗云:"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13]。"徐凝[14]云:"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又云:"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然则元、白未尝无诗,唐人未尝不重此花也。

【注释】

[1]欧阳公:即欧阳修。

[2]初不载文字:初,起初,最初。不载文字,不见于文字记载。

[3]沈、宋、元、白: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这些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对于咏花颇有心得。后文中白公、乐天也是指白居易。

[4]彼必形于篇什:他们必定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形,形诸,用形式表现出来。篇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什,后用篇什指诗篇。

[5]刘梦得:即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朝著名诗人,善于学习民歌,其诗文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他最著名的文章当属《陋室铭》。

[6]鱼朝恩:唐朝有名的宦官,肃宗和代宗时候擅权,执掌朝政,胁迫皇帝,后被代宗借机捕杀。

[7]予按:我考察(过)。按,考察,研求。

[8]凡:总共。

[9]绝:极,极端的。

[10]冠盖:古代多指官吏的帽子和车盖,也用来代指官吏。

[11]微之:即元稹,字微之,唐大历人,诗文超群。元稹自少与白居易唱和,被当时人称为"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风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诗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贫贱夫妻百事哀"流传千古。

[12]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善于托物寄情,风格婉丽秀美。其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所称道。

[13]窠:同"棵"。

[14]徐凝:唐朝诗人,受白居易、元稹等人赏识,诗文境界开阔,语句朴实无华。

【译文】

欧阳修《牡丹释名》说:"牡丹最初不见文字记载,唐人像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等,都是咏花能手,当时有一种奇异的花,都要写入诗中,然而却没有人写牡丹。只有刘禹锡有歌咏鱼朝恩宅中牡丹诗,也只说它一丛千朵罢了,并没有夸它美丽和奇异。"我考察,白乐天集中有《白牡丹》一篇,共十四韵,又有《秦中吟》十篇,其中有《买花》一章,共一百字,说:"都说牡丹开,买花人成队。哪知一丛花,十户一年税。"他的《讽喻乐府》有《牡丹芳》一篇,347字,极力称道牡丹花的妖艳,甚至有这样的句子:"竟使王公与卿士,看花车马多如云。""牡丹花期二十天,满城争看如发狂。"又《寄微之百韵》诗说:"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自注:"崇敬寺正开牡丹花,常邀元微之去看。"又《惜牡丹》诗说:"明天有风来,将把花吹落。为看凋残花,夜间灯照着。"《醉归盩厔》诗说:"几天不在家,不是公事紧。为看牡丹花,直等花开尽。"元微之有《入永寿寺看牡丹》诗八韵,《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三韵,《酬胡三咏牡丹》一绝句,又有五言二绝句。许浑也有诗说:"近来牡丹真价贵,几万铜钱买一棵。"徐凝说:"大街小巷到花期,车马纷纷看牡丹。"又说:"有谁不爱牡丹花,绝好风光难比它。"既然如此,那么元、白不是没有牡丹诗,唐人也不是不重牡丹啊!

长歌之哀

【原文】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1],长歌[2]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3]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4]。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乐天以为:"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子由[5]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自解。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注释】

[1]裂眦:也写作"裂眥",多用来形容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眼眶似乎要裂开的样子,形容极其愤怒的神态。也说"目眥尽裂"。

[2]长歌:很长篇幅的歌唱或者拖长了声音唱歌。

[3]左降:贬官,多指由京官降职到下面州郡。

[4]九江:也就是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市。

[5]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与苏轼一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历任推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其兄一样,耿直不羁,因为上书进谏,被贬到雷州,又多次迁徙。

【译文】

带着嬉笑的愤怒,超过吹胡子瞪眼;用歌声表达的悲哀,超过嚎啕痛哭。这话一点也不错。元微之在江陵时,正在生病,听到白乐天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作绝句说:"残灯将灭晃又晃,此夕闻君贬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窗外风雨打身上。"白乐天认为:"这些诗句,别人听到都受不了,何况我呢!"元微之集中作:"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个字既不好,又不题是病中作的,就离开原意了。苏东坡做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太守,弟弟苏辙来看他,住了一百天才离去。作了两首诗说:"逍遥堂后面高大的树木,夜里常送风雨的悲声。我本是高兴地来践约会,哪知道是在凄楚的彭城。""秋天的东阁像凉水一样清冷,客人走后,我只有借酒消愁,一醉如泥。疲倦时躺在北窗之下,叫也叫不醒,和我相伴的是松竹中的凄凉的风雨之声。"苏东坡认为读了实在不能忍受,便和了两首诗,自己宽慰自己。就是今天读起来,仍然使人十分悲凉。

韦苏州

【原文】

《韦苏州集》[1]中,有《逢杨开府》诗云:"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2]。身作里中横[3],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4]局,暮窃[5]东邻姬。司隶[6]不敢捕,立在白玉墀[7]。骊山风雪夜,长杨[8]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9]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10]。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味此诗,盖应物自叙其少年事也,其不羁乃如此。李肇[11]《国史补》云:"应物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已还,各得风韵。"盖记其折节后来也。《唐史》失其事,不为立传。高适[12]亦少落魄,年五十始为诗,即工。皆天分超卓,不可以常理论云。应物为三卫,正天宝间,所为如是,而吏不敢捕,又以见时政矣。

【注释】

[1]《韦苏州集》:韦应物诗集之一。韦应物曾经担任苏州刺史,所以被人称为韦苏州。

[2]无赖恃恩私:仰仗(皇帝的)恩宠干尽各种无赖事,为所欲为。

[3]里中:街坊邻里。横:横行霸道。

[4]樗蒲:古代一种赌博游戏。因为游戏中用于掷采的骰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

[5]窃:窃取。此处指奸污。

[6]司隶:此处泛指一般官吏。

[7]白玉墀:宫殿前的玉石台阶。亦借指朝堂。

[8]长杨:帝王的苑囿,本为秦国历代秦王春獀之所,因为苑中宫殿四周植有杨树数百,遍布宫苑之内,故而称作长杨苑。

[9]两府:指丞相和御史。

[10]惸(qióng)嫠(lí):无兄弟与无丈夫的人,也用来泛指孤苦无依的人。

[11]李肇:约为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累官尚书左司郎中,迁左补阙,入翰林为学士。元和中,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监。著有《翰林志》一卷、《国史补》三卷等。

[12]高适:字达夫,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译文】

《韦苏州集》里,有《逢杨开府》诗说:"少时跟随武帝(唐明皇),恃恩干尽坏事。街坊任意横行,罪犯藏在家里。白天招人赌博,夜晚奸污妇女。官吏不敢追捕,照样在朝任职。随上骊山避寒,又去长杨打猎。一个大字不识,用酒消磨岁月。自从明皇死去,沦落便被人欺。读书觉得太晚,拿笔学写诗句。两府(丞相御史)开始收录,礼部破格荐举。不能胜任朝官,抚恤孤儿寡母。忽遇杨家开府,忆旧不觉涕哭。"玩味此诗,乃是韦应物自写少年时历史,竟然放荡到如此地步。李肇《国史补》说:"韦应物性情高洁,生活简朴,没有欲望,住的地方,烧香扫地然后才坐。他的诗很有建安风骨,情致过人。"这乃是他改正以后的事情。《唐书》未录这些事迹,没有给他立传。高适少年时也不得意,到了50岁才学作诗,但一作就很好。这都是天资过人,不能用常理论断的。韦应物为三卫郎,是在玄宗天宝年间,做事如此无法无天,然而官吏却不敢捕捉,那时时政的好坏,也就可想而知了。

秦用他国人

【原文】

七国虎争天下[1],莫不招致四方游士[2]。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3],韩之公仲、公叔[4],赵之奉阳、平原君[5],魏王至以太子为相[6]。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7]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8],蔡泽[9]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注释】

[1]七国虎争天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争夺天下。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2]四方游士:四方游说之士。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众多,读书人习纵横之术,游历四方,希图出人头地。

[3]田忌、田婴、田文:田忌,战国时齐国名将,曾与田婴等大将帮助韩、赵讨伐魏国,在马陵道杀掉魏国大将庞涓。田婴,田文的父亲,齐国的丞相,讨伐魏国立下大功。田文,即孟尝君,齐国贵族,礼贤下士,有门客数千人,"战国四君子"之一。

[4]公仲、公叔:战国时韩国贵族。

[5]奉阳、平原君:奉阳君,战国时期赵国贵族。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曾经三次担任赵相,为人谦和贤明,据传有门客三千人,"战国四君子"之一。

[6]魏王至以太子为相:魏哀王九年,魏相田需去世,楚国担心张仪等人任相会对本国不利,于是楚相昭鱼游说苏代(苏秦胞弟)去说服魏王让太子襄王为相。

[7]公孙鞅:即商鞅,本为卫国人,被秦孝公封到商地,故而又称商鞅、商君。他曾出仕魏国,后来入秦为相,辅佐秦孝公变法革新,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开启了秦国富强之路。

[8]张仪: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擅长纵横之术。

[9]蔡泽:战国时期燕国人,曾游说六国,不得,后入秦,被昭王拜为客卿。在范雎后为秦相,不久后辞相位。后出使燕国,游说燕太子丹入秦为人质。

【译文】

七国争雄天下,都在招纳吸收游说四方的人才。但六国所任用的相国,都是他们的宗族和本国人,像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魏王甚至任用太子当相国。只有秦国不是这样,最初与秦国商讨大计、开创霸业的是卫国人公孙鞅。其他的像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国把国家托付给他们,没有一点疑心,所以结果就取得了天下,便是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差点灭了强盛的齐国,剧辛、乐毅却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诸侯都惧怕楚国强盛起来,吴起乃是卫国人呀!

和归去来

【原文】

今人好和《归去来辞》,予最敬晁以道所言。其《答李持国书》云:"足下爱渊明所赋《归去来辞》,遂同东坡先生和之,仆所未喻也。建中靖国间,东坡《和归去来》,初至京师,其门下宾客从而和者数人,皆自谓得意[1]也,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参寥忽以所和篇示予,率同赋,予谢之曰:'童子无居位,先生无并行,与吾师共推东坡一人于渊明间可也。'参寥即索其文,袖之出,吴音曰:'罪过公,悔不先与公话。'今辄[2]以厚于参寥者为子言。"昔大宋相公谓陶公《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五经》之鼓吹。近时绘画《归去来》者,皆作大圣变,和其辞者,如即事遣兴小诗,皆不得正中者也。

【注释】

[1]自谓得意:自以为做得不错。

[2]辄:就。

【译文】

今天的文人喜欢唱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我最佩服晁以道所说的话。他在《答李持国书》中说:"先生喜欢陶渊明所作的《归去来辞》,于是与东坡先生和它,这我就不明白。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东坡有《和归去来》辞,文章刚传到京城时,他门下的宾客,随他唱和的有好几个人。都自以为做得不错,真是一日之间满眼都是陶渊明了。参寥忽然把他和的篇章给我看,大略和赋一样,我告诉他说:'童子不敢占据高位,先生面前不敢同行,我和大师共同推举东坡先生与陶渊明并驾齐驱就足矣了。'于是参寥就把他的文章索回,装在袖里走了,并且用吴语说:'对不起先生,我后悔没有早点向先生请教。'现在我把爱重参寥子的话对先生说。"旧时大宋相公称陶渊明《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五经》的传播者。近来画《归去来》的都画成了大圣变,唱和陶公的作品就如同即事所作的遣兴小诗。这些都是与原意不符的。

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1]。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2]而死者同也。

【注释】

[1]捉月台:又称联壁台。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的陡峭绝壁间,翘首展翅,突兀江干,势态险峻,十分壮李白观。传说李白醉酒后即从此台跳江捉月,故名。

[2]炙:烤肉。

【译文】

世俗多传说李太白在当涂的采石酒醉后行船于长江之上,因见到水中月亮的影子,便俯身去捞取,结果失足落水而死,所以采石今筑有捉月台。我考察李阳冰为李白所作的《草堂集序》中说:"我任当涂县令期间,李白病重,有很多卷草稿,还没有修订,他在病床上把草稿交给我,嘱咐我为之作序。"另外李华所作的《太白墓志》也说:"太白作《临终歌》而死。"由此可知社会上所传的,实在不可信。这大概和说杜甫因吃了白酒、牛肉块,饱胀而死,是一样的无稽之谈。

鄱阳学

【原文】

鄱阳学在城外东湖之北,相传以为范文正公做郡守时所创。予考国史,范公以景祐三年乙亥岁四月知饶州,四年十二月,诏自今须藩镇乃得立学,他州勿听,是月,范公移润州。《余襄公[1]集》有《饶州新建州学记》,实起于庆历五年乙酉岁,其郡守曰都官员外郎张君,其略云:"先是郡先圣祠宫栋宇隳剥,前守亦尝相士,而未遑缔治,于是即其基于东湖之北偏而经营之。"浮梁人金君卿郎中作《郡学庄田记》云:"庆历四年春,诏郡国立学,时守都官副郎张侯谭始营之,明年学成。"与余公记合。范公在饶时,延君卿置馆舍,使公有意建学,记中岂无一言及之?盖是时公既为执政,去郡十年矣。所谓前守相士者不知为何人?

【注释】

[1]余襄公:余靖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病逝,享年65岁。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谥号"襄",后人称他为余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扬名之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

【译文】

鄱阳学宫在城外东湖的北面,相传是文正公范仲淹任郡守时所创建的。我考察国史,范公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乙亥岁(按三年为丙子,二年为乙亥)四月任饶州太守,四年十二月,诏书规定必须是藩镇才可以建立学宫,别的州不许建,当月,范公改任润州知州。《余襄公集》有《饶州新建州学记》,实为仁宗庆历五年乙酋岁(1045)建立,当时的郡守是都官员外郎张君,大略说:"起初郡城里先圣祠宫房屋毁坏,前郡守也曾看过地形地势,只是还没有来得及修建。于是张君就用祠宫旧基,在东湖北边建起学宫。"浮梁县人金君卿郎中所作的《郡学庄田记》中说:"庆历四年春天,朝廷下诏命令郡国建立学宫,当时郡守都官副郎张侯谭筹建,第二年学宫建成。"与余公所记相符。范仲淹在饶州时,曾请金君卿建立馆舍,如果范公有意建立学宫,难道记中会只字不提吗?况且此时范公已入朝掌管朝政,离开饶州十年了。所记曾察看地形地势的前太守不知道是什么人?

三女后之贤

【原文】

王莽女为汉平帝后,自刘氏之废,常称疾不朝会。莽敬惮伤哀,欲嫁之,后不肯,及莽败,后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杨坚女为周宣帝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禅位,愤惋愈甚。坚内甚愧之,欲夺其志,后誓不许,乃止。李昪女为吴太子琏妃,昪既篡吴,封为永兴公主,妃闻人呼公主,则流涕而辞。三女之事略同,可畏而仰,彼为其父者,安所置愧[1]乎?

【注释】

[1]愧:惭愧、羞愧。

【译文】

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自从父亲废汉自立以来,她常常称病不参加朝会。王莽对她既敬畏又哀怜,想让她再嫁,她坚决不同意。等到王莽败亡以后,她说:"我有何脸面去见汉家皇帝呢?"于是自己跳入火中烧死了。杨坚的女儿为周宣帝皇后,她知道杨坚有篡夺帝位的阴谋,极为反对,常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等到杨坚篡位,她更加愤恨。杨坚对此感到很惭愧,想让她改变初衷。她发誓绝不答应。杨坚只得作罢。李昪的女儿是吴国太子琏的妃子。李昪篡夺吴国的王位后,封她为永兴公主,她每次听到别人称她公主,就流着泪制止。这三个人的事迹,大致相同,可尊可敬,难道那些做父亲的不感到羞愧吗?

张浮休书

【原文】

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顷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1],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且夷陵荒远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是时苏明允父子亦在焉,尝闻此语。"又有答孙子发书,多论《资治通鉴》,其略云:"温公尝曰:'吾作此书,唯王胜之尝阅之终篇,自余君子求乞[2]欲观,读未终纸,已欠伸思睡矣。书十九年方成,中间受了人多少语言陵藉'"云云。此两事,士大夫罕言之,《浮休集》百卷,无此二篇,今豫章所刊者,附之集后。

【注释】

[1]壮年:年轻时。

[2]求乞:乞求。

【译文】

张芸叟与石司理的书信说:"最近游历京师,请求拜访前辈官员,常拜读文忠公欧阳修、温国公司马光、荆国公王安石等先生的议论,大致以道德方面文章为多,只有欧阳公多讲为官的事情。时间久了不免向他请教:'大凡读书人来求见先生,都是想听道德文章的,现在先生教人最多的是做官的道理,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欧阳公说:'不是这样的,你们为当今杰出的人才,以后必定为官理政,自然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大致文学只能使自己光彩,政事才可以影响事物。我曾贬官到夷陵,那时正年轻,向往学习,想找来《史》、《汉》阅读,但公家私人都没有。无法打发日子,于是就去取架上的陈年公案卷宗,反复阅读,发现里边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把理屈的判为理直的,以黑为白,以真为假,徇私枉法,灭亲害义,无所不为。而且夷陵不过是个荒僻的小县,尚且这样,整个国家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当时对天发誓说:从此以后我处理政事,绝不敢疏忽大意。'当时苏明允(洵)父子也在场,都听到了这话。"还有答孙子发的信,多谈论《资治通鉴》,大略说:"司马光先生曾说:'我编写的《资治通鉴》,只有王胜之一人读完过,其余众人,也找此书看,都没有读完,就打哈欠、伸懒腰昏昏欲睡了。此书经过19年才写成,中间受到多少人的语言糟蹋。"这两件事,士大夫很少谈及,《浮休集》一百卷,没有这两篇,现在豫章所刊刻的《浮休集》把它们附在后面。

诗中用茱萸字

【原文】

刘梦得云:"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子[1]细看',王维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予观唐人七言,用此者又十余家,漫录于后。王昌龄王维"茱萸插鬓花宜寿",戴叔伦"插鬓茱萸来未尽",卢纶"茱萸一朵映华簪",权德舆"酒泛茱萸晚易曛",白居易"舞鬟摆落茱萸房","茱萸色浅未经霜",杨衡"强插茱萸随众人",张谔"茱萸凡作几年新",耿沛"发稀那敢插茱萸",刘商"邮筒不解献茱萸",崔橹"茱萸冷吹溪口香",周贺"茱萸城里一尊前",比之杜句,真不侔矣。

【注释】

[1]茱萸子:肉萸、山萸肉、药枣。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

【译文】

刘梦得说:"诗里使用茱萸一词的,共有三人。杜甫说'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说'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说'学他年少插茱萸',三位的写法,以杜甫的为最佳。"我看唐人七言诗,用"茱萸"一词的,还有十多人,随便摘录如下:王昌龄"茱萸插鬓花宜寿",戴叔伦"插鬓茱萸来未尽",卢纶"茱萸一朵映华簪",权德舆"酒泛茱萸晚易曛",白居易"舞鬟摆落茱萸房","茱萸色浅未经霜",杨衡"强插茱萸随众人",张谔"茱萸凡作几年新",耿沛"发稀那敢插茱萸",刘商"邮筒不解献茱萸",崔橹"茱萸冷吹溪口香",周贺"茱萸城里一尊前",比起杜甫的诗句,的确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马融皇甫规

【原文】

汉顺帝时,西羌[1]叛,遣征西将军马贤将十万人讨之。武都太守马融上疏曰:"贤处处留滞,必有溃叛之变。臣愿请贤所不用关东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三旬之中必克破之。"不从。贤果与羌战败,父子皆没,羌遂寇三辅,烧园陵。诏武都太守赵冲督河西四郡兵追击。安定上计掾皇甫规上疏曰:"臣比年以来,数陈便宜:羌戎未动,策其将反;马贤始出,知其必败。愿假臣屯列坐食之兵五千,出其不意,与冲共相首尾。土地山谷,臣所晓习,可不烦方寸之印、尺帛之赐,可以涤患。"帝不能用。赵冲击羌不利,羌寇充斥,凉部震恐,冲战死,累年然后定。按马融、皇甫规之言晓然易见,而所请兵皆不过五千,然讫不肯从,乃知宣帝纳用赵充国之册为不易得,所谓明主可为忠言也。

【注释】

[1]西羌: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

【译文】

汉顺帝时,西羌反叛,朝廷派征西将军马贤率领十万大军征讨。当时的武都太守马融上书说:"马贤处处留滞,行动迟缓,军队日后必定会发生战败叛乱之事。我愿率领马贤所不用的五千名关东兵,假借一个军队番号,尽力以身作则鼓励他们,一个月以内,必定能击溃敌军。"朝廷不接受他的意见。后来马贤果然被羌人打败,父子都战死了。西羌乘势骚扰关中地区,焚烧汉帝园陵。汉顺帝下诏命武都太守赵冲率领河西四郡兵马追击。安定上计掾皇甫规上书说:"我近年以来,屡次上书谈边疆事宜:西羌还没有兴兵,我就估计到他们要反叛;马贤刚刚出兵,我就知道他必定失败。请朝廷给我屯守坐食之兵五千人,出其不意,与赵冲前后夹击。我熟悉这一带的山川地势,不必赐给我印绶和布帛,就可以清除边患。"顺帝不听。赵冲果然失利,羌人大规模集结,西凉受到震动,赵冲也不幸战死。后来,又经过几年西羌才被平定。我认为马融、皇甫规的意见显而易见是正确的,他们要的兵又都不超过五千,然而汉顺帝却始终不肯答应,由此才知道汉宣帝能完全采用赵充国的计策,实属难能可贵。这就是所谓的"只有对英明的皇帝才能进献忠言"啊!

为文矜夸过实

【原文】

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1]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拾,《二雅》[2]褊迫无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二雅》褊迫"之语,尤非所宜言。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

【注释】

[1]《石鼓歌》:韩愈所作。石鼓文系我国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内容记叙狩猎情状,文为大篆。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訇。

[2]《二雅》:《大雅》与《小雅》。

【译文】

文人做文章,有的人极力夸张以致言过其实,即使是韩愈这样的人也不能例外。如《石鼓歌》,极力称赞宣王的丰功伟业,甚至说:"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拾,《二雅》褊迫无委蛇。"这是说《诗经》三百篇都如星宿,只有此诗才像日月。"《二雅》褊迫"这种话,尤其不是韩愈所应该说的。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石鼓歌》尚在,哪能超过《吉日》、《车攻》呢!又怎知《石鼓歌》不是圣人所删掉的呢?

谤书

【原文】

司马迁作《史记》,于《封禅[1]书》中述武帝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王允谓之谤书。国朝景德、祥符间,治安之极,王文穆、陈文忠、陈文僖、丁晋公诸人造作天书符瑞,以为固宠容悦之计。及真宗上仙,王沂公惧贻后世讥议,故请藏天书于梓宫以灭迹。而实录之成,乃文穆监修,其载崇奉宫庙,祥云芝鹤,唯恐不详,遂为信史之累,盖与太史公谤书意异而实同也。司马迁

【注释】

[1]封禅: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

【译文】

司马迁作《史记》,在《封禅书》里描述汉武帝敬奉神仙、鬼灶、方士的事情很详细,所以王允指斥它是谤书。本朝真宗景德、祥符年间,王文穆公(钦若)、陈文忠公(尧叟)、陈文僖公(鼓年)、丁晋公(谓)诸人,假造天书符瑞,作为讨取皇帝欢心、巩固地位的手段。等到真宗逝世,王沂公(曾)害怕遭到后人讽刺,因而要把天书藏在真宗棺内,以消灭证据。而真宗实录的编纂,是王钦若监修的,其中记载尊奉宫庙及祥云芝鹤之类,恐怕也不够详细,于是为信史留下污点,这与太史公司马迁的谤书用意不同而结果却完全一样啊!

汉唐八相

【原文】

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姚以二子及亲吏受赂,其罢犹有说,宋但以严禁恶钱及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明皇用优人戏言而罢之,二公终身不复用。宋公罢相时,年才五十八,后十七年乃薨。继之者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唯杜暹[1]、李元纮为贤,亦清介龊龊自守者。释骐骥[2]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可不惜哉!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注释】

[1]杜暹(?—740)唐玄宗宰相。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曾任郑尉,大理平事、监察御史、给事中、黄门侍郎兼安西副大都护等职,在任安抚将士,不怕勤苦,清廉有节,颇得当地各族人民的欢迎。

[2]骐骥:骏马。

【译文】

萧何、曹参、丙吉、魏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是汉唐名相,这不必细说。然而前六位君子终身任宰相之职,而姚崇宋璟在唐明皇时任相,都不到三年的时间。姚崇因为自己两个儿子及亲信小吏收贿赂被罢相,尚属事出有因。宋璟却仅仅因为严厉禁止劣质的钱币及嫉恨有罪而无休无止告状的人,唐明皇就根据优人的一句戏言而罢掉了他的宰相之位,姚崇、宋璟两人再也没有被起用。宋璟罢相时,年仅58岁,过了17年才死去。继之为相的,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他们的才能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杜暹、李元纮可称为圣贤,也是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人。放弃骏马不骑,反而急急忙忙地去找别的劣马,真可惜啊!萧何将死,所推荐的贤人只有曹参;魏相、丙吉同心协力,辅佐国政;房玄龄每次议论国事,必定言及没有杜如晦就没有人能筹划决策;姚崇退出相位之时,推荐宋璟来代替自己。只有贤人才了解贤人,在这一点上后人是无法比拟的啊!

晋之亡与秦隋异

【原文】

自尧、舜及今,天下裂而复合者四:周之末为七战国,秦合之;汉之末分为三国,晋合之;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为八九国,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传而为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独本朝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1],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牛继马后",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余年。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注释】

[1]靖康之祸: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译文】

从尧、舜至今,天下分裂而后又统一了四次:周朝末年为战国七雄,秦朝统一;汉朝末年为魏、蜀、吴三国鼎立,晋朝统一;晋朝乱而分裂为十几个小国,战争持续三百年,隋朝统一;唐朝之后又分裂为八九个小国,本(宋)朝统一。然而秦始皇传一世而为胡亥,晋武帝传一世而为晋惠帝,隋文帝传一世而为隋炀帝,都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江山。唯独本朝传九世170年,才不幸遭遇"靖康之祸",大概三代以来没有如本朝这样和平安定的。秦朝、晋朝、隋朝都有相似之处,然而秦、隋一旦灭亡即彻底消失无迹了,东晋虽然被称为"牛继马后",但毕竟仍然保持了司马氏的江山,也享国百余年。大概秦朝、隋朝流毒四海,罪恶极大,上天诛之。晋朝的八王之乱,"孽后"贾南风专权乱国,都是因为晋惠帝昏庸无能所至,并不是得罪百姓。所以它的灭亡和秦、隋朝的灭亡不同。

上官桀

【原文】

汉上官桀[1]为未央厩令,武帝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忠,由是亲近,至于受遗诏辅少主。义纵为右内史,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行此道乎?"衔之,遂坐以他事弃市。二人者其始获罪一也,桀以一言之故超用,而纵及诛,可谓幸不幸矣。

【注释】

[1]上官桀,西汉陇西上邦人,约武帝、汉昭帝时人。武帝时任太仆。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译文】

西汉时,上官桀任未央宫厩令,汉武帝曾经身患疾病,病好后到马厩察看,发现官马大都很瘦弱,非常恼怒,说:"厩令莫非以为我不能再看到官马了吗?"打算将他交给有关部门议罪。上官桀马上顿首谢罪:"我听说圣体不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用在官马身上。"话没说完,已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汉武帝认为上官桀一片忠心,从此把他作为近臣看待,甚至于让他奉遗诏辅佐少主。义纵任右内史时,汉武帝驾临鼎湖,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后来终于康复。起驾游幸甘泉宫,看到道路没有得到清理,不禁大怒,说:"义纵认为我不能再走这条路了吗?"内心极为恼恨义纵,于是借其他事治罪义纵,并将之斩首示众。这二人刚获罪时是一样的,上官桀因为一句话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义纵却被斩首,可以说上官桀很幸运而义纵太不幸运了。

韩信周瑜

【原文】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1]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

【注释】

[1]悉:全部。

【译文】

周瑜世人都说韩信攻打赵国时,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请求用一支奇兵堵塞井陉口防守,以断绝韩信军队的粮道,成安君陈余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信所派遣的闻谍暗中刺探得知陈余没有采纳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马上率军前进,随即战胜赵国。假使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得以采纳,韩信就要战败被擒,这大概是韩信自己说过的话。周瑜和曹操在赤壁对阵,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正巧遇很猛的南风,这才烧毁曹操的所有战船,曹军大败。如果没起大风,黄盖没有献火攻之计,那么周瑜就未必能取胜。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善于观察人的结果。因为,用韩信对付陈余,就如同用猛虎对付羊猪一样,韩信对汉王刘邦说,请求向北攻下燕国、赵国,假使井径口不能通过,他必定会想出其他锦囊妙计。韩信对广武君李左车说:"假若成安君采纳您的计谋,我就要战败被擒。"这大概是韩信谦虚以求李左车畅所欲言的说法。当孙权向周瑜询问破操之计时,周瑜已经陈说了曹操贸然进军的四种弊病,并说将军擒之应该在今日。刘备见周瑜,嫌周瑜带的军队人少。周瑜说:"这些军队已经足够用,您就看我周瑜怎么大破曹军吧!"就算没有火攻之策,周瑜也必定会有其他克敌制胜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还是韩信、周瑜吗?

汉武帝赏功明白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