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中出西门偶书翻译(醉中出西门偶书全诗赏析)
醉中出西门偶书(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陆游像
《醉中出西门偶书》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陆游闲居成都。
1170年,四十六岁的陆游携家眷入川,开启了蜀中八年的生活。他先后通判夔州、嘉州、蜀州等地,又曾入王炎幕府,力主北伐。
可是,他的洒脱率性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于是造谣、中伤四起。1176年,朝廷以“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为由,免去了陆游的锦城参议之职,于是陆游只得闲居成都,以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观所得的“祠禄”维生。
半生寄意恢复,不甘心做个诗人的陆游当然对这种闲居的生活倍感不满,于是他被酒出成都西门,挟弓带箭到西郊射猎。
首联“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交代了因自己闲居住古寺,无事可做而倍感寂寥,只好借酒浇愁的生活状态。
“几年耽酒负公朝”,意思是,几年来好酒贪杯,有负朝廷重托。表面上这是一种愧疚与自责,其实却满含激愤。
陆游被免的理由正是“恃酒颓放”,这样写相当于承认自己食君之禄,却没为君效命,但细品里面却有满腹的牢骚在:
几年来,自己积极用事,为恢复建言献策(曾写《平戎策》),非但不为朝廷接纳,还被群小构陷,这才是“耽酒”的根本原因。——你们说我错,那就算我错了吧!
这哪是“服软”,分明有种郁勃不平之气在。
颔联“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名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由“青山是处可埋骨”化用而来,但二者表达的意义却大有不同。
陆诗是无可奈何,名句是意气昂扬。
陆游在这联诗中想表达的是,自己白发已生,恐怕要老死于巴山蜀水之地(“青山是处”)了,因此不愿为“五斗米”向人折腰。
此联上句还有歧解。有人认为这里意为“我志在为国战死沙场,祖国的青山到处都可以埋葬我的尸骨”。这样解释当然昂扬得多,也同名句的意蕴变得极为相似,但“是处”有“处处”的意思吗?
——无论如何解释,无可奈何也好,意气昂扬也好,后一句还是可以看出陆游的固守来的,一个身处困境却清高自守的诗人自我形象如在目前。
颈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上句承上,下句启下。
“末路自悲终老蜀”化自杜甫句“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但是反其意而用之,在诗意上概与阮籍“穷途之哭”同。
《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阮籍时常不管道路,驾车任意而行,直至末路,大哭而回,表达的是一种“众里身单”、不被理解的孤愤。而陆游也“纵酒颓放”,也“不拘礼法”,他的“末路自悲”和阮籍是相同的。——这里诗人是以阮籍自比。
此句联系的是颔联上句,是在埋骨蜀山基础上的强化,由无可奈何上升为激愤的表达。
“少年常愿从征辽”,则是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自己少年壮志不获实现的痛苦,同时又为尾联蓄势。
尾联“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是紧承上联而来的。
上联下句用唐太宗亲征辽地典,说自己的夙愿是跟从明君,立功边塞,保家卫国。但现实却是,醉酒挟亏,于西郊寒芜,射射野鸡兔子而已!
通过这个对比,表达的是不被重用、壮志难酬之愤。——诗人的射猎哪是遣怀,分明是在泄愤!
值得注意的是,“极目寒芜雉兔骄”的“骄”字。
“骄”写出了雉兔的不可一世。良狗烹,良弓藏,才有雉兔之骄。显然,这里的“雉兔骄”是奸邪小人横行的隐性表达。
陆游认为,自己之免官同小人横行有关,因此射猎更是对小人的象征性“审判”。
有人认为,此联同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感情相近,其实不然。苏轼所射“天狼”,指的是西夏,而陆游所射“雉兔”指的是朝野小人。所指既不同,感情当然不同。
有人评价陆游的这首《醉中出西门偶书》:“表达了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保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此说大致不错。但在陆游心中“负于朝廷的愧疚感”实在是太少了,他只不过是拿“几年耽酒负公朝”来反讽罢了。
还有“青山是处可埋骨”也非意气昂扬与随遇而安,里面包含了几多辛酸,几多无奈,又几多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