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的古诗名句(关于实践的名人素材)

《河中石兽》的作者纪昀,即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阅微草堂笔记》,另外他还主持编纂《四库全书》。

这篇文章即出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一篇寓意深刻的作品。

文章紧紧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作者一开始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话说沧州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山门坍塌了,连同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落入河里。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足够的钱重修寺庙,于是开始寻找两只石兽。

僧人们是怎么寻找的呢?他们划着小船,拖着铁耙,顺流而下,觅而不见。

听闻这种情况,一个在寺庙中传道受业的讲学家笑了,认为这些僧人们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道理,因而徒劳无功,他说: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意思大概是说,这两只石兽又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暴涨起来的水给冲走呢?石兽那么坚硬沉重,而河沙是那么松软浮动,所以石兽埋在河沙里只会越埋越深。因此,怎么能顺流而下寻找呢?

僧人们听了讲学家的分析,深感信服。

然而一位老河兵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应该在上游寻找石兽。老河兵分析道: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大致意思是说正因为石兽坚重而河沙松浮,水流无法冲走石头,反而水流反冲的力量在石兽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河沙形成坑洞。渐激渐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兽底部一半,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此一来,时间久了,石兽反倒逆流而上了。因此,不论是顺流而下寻觅还是在原来石兽沉没之处寻找都是荒唐、不合理的!

果不其然,僧人们在上游找到了河中石兽。

对比了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最后作者表达了他的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也是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批评了诸如僧人、讲学家等众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告诉我们探求、认识事物不能只凭借主观臆想,而是要全面客观地去调查、思考、论证!!正所谓,调查才有发言权,莫要纸上谈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如杨万里《过沙头》中的诗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文中的僧人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按照其固有的思维去看待事理、处理事情;讲学家虽然知识渊博,理论基础扎实,但是照抄照搬来看待任何事物也不行;而老河兵常年跟河流打交道,实践出真知,他能“识水痕”“会暗潮”。

那么,如何尽力地避免因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导致判断、行为出偏差呢?

一方面,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学习,博观约取,开阔视野,自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并且要知行合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善于转换思维,不可“一刀切”!此乃笔者一得之愚也。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