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赏析(饮酒古诗原文陶渊明)

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而陶渊明则是当之无愧的田园诗鼻祖。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隐逸诗人,所谓"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朱自清曾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连鼎鼎大名的李白都没能入列,可见陶渊明和陶诗的地位。他的诗质朴无华,元好问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陶渊明最有名的《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为东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陶渊明的外祖父也是东晋的大儒。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陶渊明很早就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陶家本是庶族,这在门阀森严的社会环境下,他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29岁,陶渊明才出仕为官,而终极一生,所做的也不过是参军、县令等芝麻小官。他也曾加入刘裕等人的幕府,而这些所谓的"英雄",又都怀有篡权之心,这更加重了他的心灰意冷。41岁,在叔父的推荐下做了彭泽令,上任80余天,便扔下那句有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后,解印挂官而去,毅然踏上了归隐之路。

《饮酒》组诗就是反映他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结落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居住,但是却没有车马的喧闹,没有尘世的忧烦。别人可能会问,你是如何做到的呢?诗人自问自答:只要你的心境到了,只要你的心不念着名利、权贵,远离凡尘,超凡脱俗,就能做到的。

我们都熟悉的一部小说叫《走进瓦尔登湖》,梭罗为什么要走进瓦尔登湖呢?他要寻找自己的内心。他说,既然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却要证明,这个世界也不能改变我。因此他一个人去瓦尔登湖开荒、种植,过内心安宁的生活。

对比起来,陶渊明的境界似乎更高一些。陶渊明首先让自己的内心达到远离尘嚣的宁静,心境超脱了,再去开荒、种菊、耕作。因为有这样的心境,所以那传颂千古的名句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不说"悠然望南山"呢?苏东坡说,"望"就索然无味了。"望"是纯主观有意识地注视,是人在主宰,而"南山"被边缘了。而要体现"悠然"的情味,必须是主观完美的统一,只有"见"才能体现出这些。"见"是看见,看是主观,见是看的结果。所以在"见"这个字里,既有主观的参与,又有客观的浮现。因为"见南山",南山和诗人便达到了一种平衡,达到了一种毫无痕迹的融合,而这种融合才是"悠然"的境界。"悠然见南山",就好像南山在无意中闯入了诗人的眼帘。所以,接下来便自然而然到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下缭绕,暮归的鸟儿也相伴着回巢。这是在呼应前面,诗人无意中望见了南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情态;同时也描摹出一幅自然的图画。至此,主体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已经完全融为一体。而呼之欲出的则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全诗的总结。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让人顿然领悟了人生的意趣,生命的美好和真谛,而这种妙处却是语言难以表达出来的。那么,诗人在物我两忘间领悟到的那种"真意",那种让他"忘言"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回看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悠然见南山"的过程中,诗人在做什么呢?在采菊。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凌寒傲霜,独立脱俗,这是诗人内心情致的象征,也是他高风亮节的象征。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至陶渊明尤甚爱之",陶渊明爱菊,最能体现他的坚定和执着。所以,这"真意",既是他归隐生活恬淡安闲的心境,也包含了他安贫乐道,立志守节的品德。

陶渊明的这个"真意",很为后世人所追求、崇尚。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把这首诗挂在墙上,说不定,这其中就有你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