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寓言四则原文)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7曰:"得一人之使8,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溉汲:打水浇田。及:待,等到。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古文今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住在国都的人都把这个消息相互讲述着,(最终)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人回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作品档案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吕不韦(?一前235),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他对秦王蠃政兼开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缪毒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嬴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诗文品读

这则寓言通过记叙宋国有户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而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仿真训练(优质教学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孤村冷雨夜")

面对宋国国君的疑问,丁氏回答说:"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四,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

亡:无,没有。废:废弃,停止。忧:担忧,发愁。此处是为动用法,意为"为··.···担忧"。晓:告知,开导。积气:聚积的气体。若:你。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只使:纵使,即使。中伤:伤害。积块:聚积的土块。四虚:四方。躇步蹴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古文今译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既然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又踩又踏,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也很高兴。

作品档案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 据后人考证,《列子》一书在汉朝以后就散佚了,现在流传的版本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人称列子。

诗文品读

本文通过记叙杞人忧天,晓之者劝解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关心天地自然现象,并对之进行了解释,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索,这种积极求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人们常用"杞人忧天"来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忧虑,告诫我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忧虑。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寂寥:冷清萧条。排云:推开白云。碧霄:蓝天。

古诗今译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作者名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文章以论说文成就最大,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

诗文品读

本诗一改前人借"秋"写"悲"的传统套路,直言"秋日胜春朝",然后以万里晴空中一飞冲天的白鹤,呈现出秋日生机勃勃的壮美画面,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和豪迈奋发的斗志。

仿真训练

1、《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古人作诗悲秋的惯例,直言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秋词》(其一)中,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一鹤凌云的图景,表达了诗人诗情满怀、胸襟开阔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前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何当:何时将要。共剪西窗烛:这里指伴着烛光促膝夜谈。却话:回头说,追述。

古诗今译

你问我归去的日期,我还未定归期。在这巴山驿馆的楼头看雨,雨水已涨满了秋天的水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下一起剪烛花(促膝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作者名片

李商隐(约813一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其中有不少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著有《李义山诗集》。

诗文品读

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诗歌形式的回信,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中考链接

1、(重庆中考)诗人想象与朋友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黄冈中考)离愁是对相聚的期盼,正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所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夜阑:夜深,夜将尽。(2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古诗今译

在孤寂荒凉的乡村躺卧不起,也不为自己哀伤,心中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夜将尽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骑着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作者名片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形成忧国忧民的思想。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颇丰,作品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诗文品读

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愿望。诗人运用"痴情化梦的手法,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无尽的爱国主义激情。

中考链接

1、镇江中考)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表达其爱国情感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人潼关不解平。

终古:久远。簇:簇拥。束:拘束。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古诗今译

从古至今,高空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城关,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带来的拘束;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作者名片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诗文品读

谭嗣同14岁随父赴甘肃上任时,途径陕西潼关,在那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景,被深深震撼,欣然命笔。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反映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仿真训练

1、《潼关》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的奔腾壮阔和山的险峻巍峨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潼关》一诗中,"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两句,以"高云"写北方高耸的古城、以"马蹄声"写北方的猎猎秋风,烘托出了潼关景色的辽远空阔。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