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桥有哪些(中国四大名桥简介)
中国的四大古桥分别是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湘子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福建的洛阳桥。
简介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赵州桥
潮州广济桥(湘子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中国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同时,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资料。
详解
折叠
河北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这座桥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初露云端的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
中国四大古桥
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在拱的样式上,李春采用了扁弧形,但如果在37米宽的河面上也采用半圆拱的话,拱顶将高达近20米,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十分不便。李春创造性地改用平拱样式,把桥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拱高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5。这样,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行人往来,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桥身强度和稳定性等优点。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 缮8次。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泄流量。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为增加泄洪能力,李春还独具匠心,在大拱两肩上各设两个小拱。它既可以节省石料,减轻桥身自重,又利于宣泄洪水,达到了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成为我国桥梁工程技术上的一项伟大成就,它比欧洲19世纪中叶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1200多年。另外,桥的望柱、栏板上都雕刻有花卉和兽头图案。形象逼真,非常精美,堪称隋唐时期雕刻艺术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赵州桥的成功在交通、建筑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后代又建造了许多类似的大型拱桥,仅现在已经发现的就有十几座。
折叠
泉州洛阳桥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沓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
中国四大古桥
洛阳桥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于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六年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工程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形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该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等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有蔡襄《万安桥记》宋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景点之一。
泉州洛阳桥旁的蔡襄雕像。蔡襄
据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记载,这座桥"垒址于渊,酾[shī师]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宽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由此可见,洛阳桥已具有较大规模,对于沟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座桥已经历代多次修缮重建。现存的洛阳桥是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重建的桥的北端筑有桥堤,桥由堤接出有40孔,通过江中小岛后,继续南展有七孔,接入桥南端桥堤全桥共有47孔,长为540米。若把两端桥堤计算在内,则桥全长为834米。桥每孔有花岗石梁七根,每根梁高约50厘米,宽约60厘米,长约11米。桥面两旁护以石栏,有石柱500根,石栏长度与桥长相同。但栏板、石柱今已不全。桥墩砌体相当庞大,两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势。此外还有石狮28只,石亭七座,石塔九座。1932年在原每个桥墩上又添建一个矮墩,在其上置钢筋混凝土板以通行汽车。但原石梁仍在原处未动。
洛阳桥最初建造是十分困难的。这里濒临海湾,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时有风潮,"西有滚滚万壑流波之倾注,东有澒[hòng讧]灏澎湃潮汐之奔驰"(《泉州府志·洛阳桥》),水势险恶。在建桥之前,人们经此来往靠的是渡船,经常发生翻船事故。为了祈求过渡平安,这里渡口便取名为万安渡,故桥建成以后也命名为万安桥,它所以另外起名洛阳桥,则是因为架在洛阳江上。洛阳桥在建桥技术和工艺上有许多创新:首创了筏形基础;应用和发展了尖劈形桥墩;利用了潮汐的涨落浮运和架设石梁;利用了牡蛎胶固桥墩。
中国四大古桥
洛阳桥整座桥全部用当地产的花岗石建成。"飞梁遥跨海西东",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建成后,成为泉州与内地交通的重要通道,人们去舟而徙,易危为安,故洛阳桥有"万安济众"之誉。在洛阳桥建成的影响下,福建一带,特别是闽南地区掀起了一个建桥的热潮,先后建造了数十座大中型石梁桥。
折叠
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13公里、丰台区宛平县城西门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历史。在金代,卢沟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时亦是军事要地。
芦沟桥
该桥曾于元、明两代重新修缮,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因洪水泛滥,冲毁此桥。桥的东北边的十二丈重新修筑,即今东边算起的第一、第二两孔是重修的,其余各孔则是金代的原始建筑。桥全长212.2米,宽9.3米,计入两端桥堍总长约266.5米。全桥共有11个桥孔,各孔的跨径和高度均不相等。采用两边桥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建筑法,形成了优美的桥型。早在金代,此桥就被列为"京师八景"之一。
全桥有十个桥墩,基础为木桩基。其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每个桥墩上游的迎水面上,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可谓"石工鳞砌,坚固莫比"。
中国四大古桥
卢沟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石栏柱北侧有140柱,南侧有141柱,石栏柱高1.40米,两柱间距约1.8~2.0米,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高85厘米的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这些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许多小狮或藏或露,变化万千,难以计算之故,所以自古有"卢沟桥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流传。今人统计共有498只。
在桥的两端各设有华表4根,高约4.65米,整体比例十分协调。 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有盘龙纹饰雕刻。尤以桥的东端北侧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卢沟晓月"最为知名。桥两头的石狮、碑亭加上华表、栏杆、御碑亭、碑刻等,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桥头建筑。
潮州湘子桥
十三世纪末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卢沟桥为"汗八里的美丽石桥"。它是中国北方现存最古的大型联拱长桥。"卢沟晓月"也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折叠
潮州湘子桥
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中国四大古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门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
中国四大古桥
1939年,日本侵略飞机炸断了湘子桥。
1958年和1967年,两次重修湘子桥。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古老的石桥、浮桥不见了,改为钢筋混凝土大桥。桥是现代化了,但失去了有特色的古迹古物,诚为可惜之事。
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
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0月,修复工程对桥墩进行维修加固,
并恢复明代该桥"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以及桥上亭台楼阁的独有风格。
2007年6月18日,湘子桥修复完毕,再现梁舟结合,联阁重瓴,美轮美奂,活色生香。
相关资料
折叠
蔡襄祠
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祠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折叠
湘子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折叠
韩湘子
一说韩湘子就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列仙全传》"韩湘子"条云:"字清夫,韩文公之犹子也,落魄不羁,遇纯阳先生,因从游,登桃树堕死而尸解。来见文公。文公勉之学。湘曰:"湘之所学与公异……"。《青琐高议》云:"字清夫,愈侄……,尝于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现碧云二朵,叶间有小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愈不解诗意。湘曰:事久可验。后愈贬潮阳,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来。曰,忆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阳杂俎》亦载其事。另一说则认为这个字清夫的"神仙"韩湘子,不是韩愈的侄孙韩湘,而是另一个人。《随园随笔》云:"湘乃会昌三年进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别是一族子"。韩湘是韩愈之侄韩老成(即"十二郎")的长子,字北渚,韩愈贬潮州时,韩湘与其弟滂皆侍行。韩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广东增城)示侄孙湘诗二首。会昌三年(843)中了进士。他和那个字清夫的韩湘子是两个人。从前,湘子桥东头有石刻"洪水止此"四字,传说是韩湘写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桥时除去此碑,雍正年间代理知府张云浦借"韩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并建湘子庙于桥上。后人就习称这桥为湘子桥。"湘子桥"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们接受了,"广济桥"反而很少提及了。桥的建成,托名神仙之力,其实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智慧与辛劳的结晶;亦见工程之艰巨,殆非人力所能为。至于帮助建桥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了。
折叠
赵州桥传说
赵州桥上的仙迹,主要指传说中张果老倒骑毛驴在桥上走留下的驴蹄子印;柴王爷推车过桥轧下的车道沟印和膝盖跪下的膝盖印;鲁班为救石桥跃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顶石桥的手掌印,这些仙迹常常成为游人津津乐道的最有趣内容之一,来到赵州桥也都要首先寻觅看个究竟。这是关于赵州桥的一段最有名的传说。
相传从前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洨河发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陉山。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他特地远道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这座赵州大石桥。
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要在桥上走过。这还不算,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他又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人同时行走。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石桥,还经不起你们两人走么?"不料他们上桥以后,把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下来。《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这一段生动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