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是什么意思(三思而后行的启示)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往往是长者教育后辈时,或朋友间劝解时常用。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标准答案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初中的时候,老师讲解:三思而后行,是指遇到事情不要盲目做决定,多想几遍再去做,古人用“三”这个字,并不是确定的数字,而是表示“多”。
到了大学,教授讲解: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任何事情要反复推敲,借鉴,类比,想象,最后再做出决定并去实施。
后来,查了一下词条:《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开矣。”译文:季文子每件事情都思考三次以上再去做,孔子听说后,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发展到21世纪,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再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后,焕发出的,不是陈词滥调,反而焕发生机,发人深省。
什么是三思而后行?即将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儿子也问过我这个问题。于是,将上述答案告知,以便考试或生活实践皆可使用。但,随后我分享给他一个我自己的新解:
所谓“三思而后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一件事情。
一思: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是本能反应,遇到任何事,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以自己利益为先的,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这个时候如果你就做了决定,那么只能说你做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决定,后果难以控制。
二思:对方的角度思考。我们通常说的换位思考一下。凡是必有利弊,你利而他弊也好,他利而你弊也罢,都会产生矛盾。所以尽量平衡双方利益尤为重要。
三思: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一味的追求利益往往会让我们迷失本性,或者忽视了事情的本身。而把自己当做旁观者,在没有任何利益驱使的前提下,或许能更好的看清事实。
从这三个角度看待问题,理清事情脉络,再参考过去雷同的事情,或参考别人雷同的境遇,最后做出合理的决定并去实施。
此为“三思而后行”在当今社会,我个人的理解。写此文,一求指正,二做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