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与注释(日喻说的启示)

【原文】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②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③,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选自宋·苏轼《日喻》)

【注释】

①眇(miǎo):盲,瞎。

②扪(mén):摸。

③籥(yuè):古乐器,形略同于笛管。

【评析】

要向别人传递一个概念,并让对方完全理解,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拿苏轼写得这篇故事来说吧。本来太阳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天体。什么是太阳?你只要一指那个大火球,说这就是太阳,对方马上就应该明白了。即使是阴天,你给拿一张太阳的照片,他也能明白。

但是,如果是个盲人,就不好解释了。你告诉他太阳是个火球,因为无法触摸,很难解释清楚的。所以,当有人向盲人打比方,告诉对方:太阳的形状圆得像盘子,敲了盘子听了声音后,把钟当成太阳。太阳发出的光像火烛,结果他摸住了籥,就把籥当成了太阳。

这实际上反映了语言学里的一个有趣现象,就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的能指与所指的问题。所指只是一个藉以表达的符号,要去表达能指这个本体,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这种符号式的描述可能会无限接近本体,但绝不等于本体。

老子在《道德经》开首提到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本无名,人给他起了个名字。老子在《道德经》中还说过: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究竟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不同人有不同的叫法。正如我们称看家的动物为狗,而西方人称之为dog一样。不同的人群接受了不同的叫法,约定俗称,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系统。还是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