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译文】
十年辛苦劳作,摸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
【赏析一】
贾岛一生远离现实,安于寂寞荒凉的生活,他爱写“蚁穴”、“蛇洞”、“荧火”、“怪禽”,少有激昂慷慨之气,以上这一首可算是“文不如其人”了,读此诗可感到森森剑气,凛凛侠风,一句“谁有不平事”何等到痛快!
【赏析二】
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化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赏析三】
本诗刻画了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剑客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慷慨豪爽的性格和除暴安良的愿望,显然,“剑”又是才能的比喻,“剑客”又是诗人的形象,诗的弦外之言是:真才实学未能施展,宏誓大愿未能实现,但愿有朝一日,能够大干一番。
【赏析四】
首句“十年磨一剑”,诗人出语非凡,首先给人以震惊之感。“磨一剑”这里用来比喻练就了一身本领。“十年”虚指,表明时间长。意思是说,经过多年的刻苦磨砺,我才磨制出这把宝剑,练就了这身好武艺。这里的“十年”与“一剑”中的“一”相连,一多一少,在比较中形成两个极端。从诗歌理论上说,这样的比较形成一种模糊审美时空,具有引发读者想象,激发读者思考的审美效果。正因为这样,这里仅仅五个字,描写了多少年来,剑客忍受了多少严寒酷暑,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才精心磨制出这把宝剑。这样,形象表现出了剑客的决心和意志。
第二句“霜刃未曾试”。“霜刃”这里是一个比喻。剑锋锐利闪亮,好像带着冰冷的霜气。“未曾试”即还没有用过。这句意思是说,锋利的剑刃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可是它还从来没有被使用过。这一句紧承上句十年磨出的一把剑,可是至今还没有使用过。这样,诗人又把问题推到极端,一下子就把读者吸引住了。此时,读者马上会想到:为什么没有用过?是不能用?或者没有机会用?如此等等。这样同样吸引着读者,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的空间。
第三句“今日把示君”,“把”即手持。“示君”给君看,或者与“君”分享。意思是说,今天我拿出这剑给你看。这句承上而来,语气上显得有些急速,好像是这经过十年磨出的剑,今天就有用武之地,迫不及待地要拿出来给“君”看。诗人在这里,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君”是谁?为什么诗人迫不及待要“示君”?
第四句“谁有不平事”。意思是说,你告诉我,谁遭受了冤屈不平的事情(我一定去帮助他)。从意义上说,明显地表现出剑客行侠仗义、铲除邪恶的思想。实际上联系上面的几句内容,读者会感觉到剑客这十几年来,自己辛辛苦苦磨出的宝剑是没有“用武之地”的,这里表现出剑客急于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
现在,我们联系诗人贾岛的生活及其仕途之路来看,显然这是诗人借助“剑客”含蓄地表现自己的理想。由于诗人出身寒微,早年为僧,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而不第,所以内心充满着怀才不遇之感。但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往往是不便直说的。在此,贾岛就借“剑客”自喻,“剑”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贾岛是因为诗歌而著名的)。当然诗句中的“磨”就是表明自己寒窗苦读。这样,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自己的出仕理想含蓄地蕴含在“剑客”的形象中。可以说,这是多么地巧妙,多么的自然,多么的和谐。
【赏析五】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唐朝诗人,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他与孟郊同以“苦吟”著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贾岛在《题诗后》写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由于诗人贾岛出身寒微,早年为僧,还俗应举,多次不第,因而,内心不平,在忧郁中带有愤激。在诗歌创作中,往往是描写残阳冷月、秋风落叶等枯寂阴冷的生活,从中流露出求仕不遇的苦闷。但这首《剑客》却表现出了侠客的豪爽意气,慷慨激昂,而诗人因此借“剑客”形象来表现自己积极为仕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