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这诗是大中元年(847)初夏,在桂管观察幕府中所作。宣宗即位,牛党得势。诗人一直受到牛党的猜忌和排挤,感到在京难以栖身,只好离开长安,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到桂州(今广西桂林),入幕为掌书记。由于摆脱了朋党斗争的困扰,又得到郑亚的器重和信任,此时作者心境较为舒畅,诗中就反映了这种情绪。
诗一开始便点明地点和时令。“深居”表住处幽静,还可以俯视夹城,以示住所地势之高,为远眺作了铺垫。“夏犹清”语本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犹”字是说南方初夏该热而不热,天气仍然清明和暖。这样寥寥数语就把感受晚晴的客观环境交待清楚了。
接着写眼前所见。雨过新晴,气象万千,诗人惟独注意到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小草受到雨的滋润,在新晴的阳光下充满生机,似乎老天有意怜爱它。诗人从幽草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辗转仕途,天涯作幕,历经人生风雨之后,多么需要阳光的抚慰啊!人间喜爱阳光,特别是“晚晴”。它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要“重晚晴”,珍视久雨后傍晚的晴光。景由外境变成了内心的境,对自然界“晚晴”的体验蕴含着诗人对生活旅程上“晚晴”的憧憬,因而凝炼为警策动人的哲理:“人间重晚晴”。
于是,诗人放眼远眺。欣逢晚晴,云开日出,“并添”上身在高阁,顿觉视野开阔,有纵目千里之势。转眼回望寓所,夕阳斜照,淡淡余晖流注小窗,格外明亮。“迥”与“明”前后呼应,映衬诗人对前程充满了希望,进一步写出“晚晴”之可贵。
暮色渐浓,宿鸟归飞。诗人观察到在晴光中飞翔的“越鸟”,身体轻捷。这大约是天晴巢干,切望飞回到舒适的窝中去歇息吧!作者紧扣“晚晴”,描绘望中所见,同时也寄托自己的期望。“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诗人在僻远的南方幸得安身之处,欣慰之余不免有客中思家之苦。何况其壮志未泯,自然切望时政清明,能得到朝廷信任,早日北归长安,施展平生抱负。象“越鸟”那样,经历了一番风雨,也能在“晚晴”中轻快地飞归“干巢”。
全诗写晚晴景色,只用淡墨勾勒,笔触疏朗。着重通过景物表达思想感情,运用象征意义寄寓人生理想。在诗情中溶入哲理,耐人思索。人们可以凭自己的审美经验,在反复涵泳中感受其中意蕴,得到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