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维到了洛阳,他毛遂自荐,献诗给当时的中书令(位同宰相)张九龄,张九龄看了王维的诗,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次年便任命王维担任右拾遗,这是一个谏官的职位,王维很高兴,因为他又一次踏上仕途可以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了。
然而,好景不长,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李林甫和张九龄争权,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被降为尚书右丞,而“奸相”李林甫出任中书令成为首席宰相。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这就意味着以张九龄为首的正直文人被打压,而以阿谀奉承、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牛仙客等为首的奸臣登上历史舞台。张九龄的被贬,直接导致了经由他提拔、推荐的官员也多数被排挤。王维就是其中一员。这年秋天,王维被赶到了边塞。
当然,王维名义上不是贬官,因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慰问将士,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在西行的途中王维写下了一首著名诗词,叫作《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是指轻车简从。属国:在汉代称那些仍旧保留其原有国号的附属国为”属国“;居延是一个地方名。诗人轻车简从去慰问边防将士,路经的属国已过了居延。从诗句中可以得知,王维出使的地方比居延还要远得多,居延这个地方已经够偏远了,但这还不是目的地,所以诗人的心情也不是很好。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蓬草被凛冽的北风吹断了,身不由己地随风飘去;那归来的大雁直向胡地的天空飞去。这是王维在路上看到的景色,但他以征蓬、归雁自喻,暗示自己身不由已、命不由我。诗人到边塞本就不情不愿,心情也不好,所以当他看到征蓬和归雁时,他并没有觉得很兴奋,反而觉得自己就像这无根的蓬草、孤独的大雁一样,无根无萍,向着偏远的地方而去。
接下来是千古经典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直译这两句话就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但是这样的直译完全将诗人原本的意境都给说没了。孤烟为什么直?孤烟是指烽烟,唐代有烽侯,每日初夜,放烟一炬。据说气象学上叫尘卷风,当风起时,可以见到有一股尘沙的烟柱如从地上冒出,然后不停地向空中伸展,形成一幅壮观的奇景。落日为什么圆?因长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只能用“长”来表达,用长河的“长”来映衬落日的“圆”,在这个荒凉的地方让人感觉到有一丝活泼又有点温暖。由此也可看出,诗人是站在一个视野非常开阔的地方,所以他看到孤烟“直”、落日“圆”,把大漠的那种辽阔、空旷刻画出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里有一问一答的意思,诗人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同僚,王维问他:都护在哪里呢?“候骑”答:“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
王维写下此诗时,才三十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开元年间,也正处于盛唐时期,虽然他遭受到挫折,被贬边塞,但是王维并没有完全消沉下去,建功立业仍是他人生的主要目标。虽然此诗在前两句渲染的是一种失落失意的气氛,但是当他在边塞上看到孤烟“直”、落日“圆”这样雄伟瑰丽的奇观时,他的内心深受触动,再没有开始之时的凄凉情绪,反而表露出一种豪迈的情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画了一幅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画:大漠辽阔无涯,长河纵贯其中,远方长河尽头的地平线有圆而红的落日,近处沙漠长河边有直而白的孤烟。在这幅画中,我们不仅感觉到了诗人内心的震撼,也让我们这些后人读到这首诗时有一种迫切目睹边塞美景的心情,勾起了人们一探大漠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