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学,回到最初的起点
2018年5月,在大一即将结束之时,李振洲办好了退学手续,正式地离开了校园。
五月的校园已是蝉鸣声声,校道上人来人往,欢声笑语接连不断。他背起行囊,告别了那座生活一年的城市,重新回到家乡河南。
他是在漫长的挣扎后做出退学的决定的。2017年高考时,面对一反常规的题型设计,难以预料的知识考察,他一时有些招架不住。浑浑噩噩地考完后,他已经意识到,这场高考,注定是一场败局。
结局不出所料,处在尴尬境地的省排位让他难以兼得“城市,学校与专业”之利。在外人的劝导下,他选择了上海的一所高校,被录取进化学类专业。
大一时,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专业前列,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使自己内心满意。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专业只有一个——临床医学。除此以外,再无一个令他向往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选择。
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踱步,带着些许不甘与悔恨。恍惚间,他看到了少时的自己。
那是他上初一时的一天。那一天,突发性紫癜毫无预兆地在他身上发作,体内的血小板数量急剧下跌,毛细血管破裂后无法凝血。他被送往县城医院,后又转至上级医院,前前后后,他经历了45天住院的时光。
在那45天时间里,医生用激素治疗法保住了他的生命,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的医学梦,正是在那时开始萌芽的。
后来,从小陪伴他长大的爷爷奶奶相继离开人世,给他带来了无法言说的痛苦。有时他会想,这样的痛苦能否让自己或是他人更少地经历?也许从医济世是唯一的选择。
在漫长的思索后,他艰难地,却也坚定地做出了退学复读的决定。这或许是唯一能奔向医学梦的选择了,他告诉自己。
这是李振洲决定退学复读后,昔日的一位好友赠予他的诗。(受访者/图)
踏上回乡的火车,伴着夕阳与汽笛声,一路向西。
回到河南时,离2018年高考已经不足几日。他特地回到了母校的门口,看着校内的学生热火朝天地布置着高考考场,看着门外的家长马不停蹄地搬着孩子的生活物品,一种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那一刻,仿佛只有他自己是局外人。
急性肠胃炎,挡在离成功一步之遥处
回到课堂后,他短暂地清空大学一年的记忆,努力抛下杂念,投入到新生活中。
虽说是复读,但重新回到熟悉课桌的感觉很是美好。因为,面对尚未到来的高考,他的笔下仍有无限的可能,他始终在向自己的梦想靠近,再靠近。
这是李振洲第一次复读时学习的教室。(受访者/图)
一年的大学时光让他遗忘了许多高中时的知识,再回顾时,他只能凭借着理科思维的留存,一点点地重构着那张广袤的知识网图。
一切看上去都很是顺利。父母的支持,班级同学的包容和老师的关怀让他感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异类般的存在,而只是一个平凡且充满着对梦想执着的个体。
复读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很稳定。在当地的一次模拟考当中,他考出了全市第二的成绩。那时,学校把他视作是“冲清北”的苗子,他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
一年的时光呼啸而逝,转眼间,2019年的高考已近在咫尺。那时的他,仍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与考前焦虑。如果一切顺利,他将轻装上阵,满怀着期望走上考场,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然而,命运仿佛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高考当天早上,他突发急性肠胃炎,剧烈的腹痛伴随着发热席卷而来。
他心底的自信在一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面对未知的恐惧。他不知道这样的症状会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扛过高考这两天。
他战战兢兢地走向考场,吸气,呼气,平稳状态。那时,他只希望时间过得更快些,能让自己早点摆脱折磨,早日迎来解脱。
6月8日下午五时,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了。他终究是撑过了这两天,只是这两天太过漫长,太过煎熬了。
走出考场,他感到怅然若失。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离成功只有最后一步的时候被绊了一跤,摔得苦不堪言。
高考出分之后,他感到有些许遗憾,但这一次的成绩,相较于第一年高考,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怀着希望,载着梦想和些许闯劲,填报了湖南一所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
然而,录取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天仿佛塌下来了。一分之差,他被调剂到了非临床类专业。
这一次的失之交臂,让他的内心几近崩溃。
查分时,用的还是老师的电脑
再次复读的想法,是他的父母主动提出的。那时候,一家人都清楚地知道,医学的梦想对于他而言是多么地无可替代。
父母看着他成日悲恸不已,试探地向他询问再次复读的意愿。这一次,他咬着牙,狠下心,怀着那难以被磨灭的梦想,再一次回到了课堂。
与一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逐梦少年相比,这一次,他再难昂首挺胸,阔步向前。取而代之的,是成日的焦虑、不安和失眠。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接近三个月。三个月来,他寻求过老师的帮助,心理的咨询,但都不见太大成效。唯一的慰藉,是自己扛着低落的情绪依然苦战学海的状态,和那日渐明朗的成绩。
这一次复读,他选择的是一所顶尖高中的复读部。在复读部里,每一位同学都有着各自辛酸的高考经历,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不甘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同班的同学们渐渐熟悉,彼此之间依托着同理心形成了内在的共鸣。
情况逐渐在好转。在与同学的朝夕相处中,他体会到了群体的归属感。那种归属感,是彼此间的相濡以沫与惺惺相惜。而这种情感本身,也化作了一种不竭的动力,激励着他一步步地前行。
这是李振洲第二次复读时,功能机收到的短信。(受访者/图)
在这一年里,他结交了一位要好的伙伴。两人苦中作乐,给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在日与夜的轮转之中,他们追追赶赶,争着先到教室,争先刷完习题。在拉拉扯扯之中,两人的成绩都有了稳步的提升,孤身的路途也多了一份温馨的陪伴。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已是寒冬时节。年关将至的一天里,教室外冰封雪冻,寒风凛冽,教室里却温暖如春,一派热火朝天。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收拾着学习资料和生活物品,准备返回家中。
按照原定的计划,他们的寒假只有五天时间,在这五天里,仍然有数不尽的练习等待被完成。
这是李振洲第二次复读时学习的教室。(受访者/图)
疫情,却以出乎常人意料的速度扩散,蔓延,波及全国。
返校的日子遥遥无期,而他,也挣扎于网课的低效之中,在持续性的自我激励与间歇性的“躺平”之间轮换着自己的状态。
休息的时间里,他和许多人一样,密切关注着疫情形势,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开始了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处在风暴的中心,同济医学院附属的十一家医院,是支撑着抗疫最后一道防线的中坚力量。
即使不在现场,他仍会被一幕幕一线的抗疫图景所感动。他看着身着白褂的他们,仿佛看见了未来某个时刻的自己。在那个时刻,自己会不会也像主动请缨的他们一样,毫不犹豫地逆行,走向未知的战场。
武汉这座城市,也因此烙印在了他的心中。载着一腔行医济世热血的他,若是能来到这座城市求学,于他而言,是一场满怀着敬畏的,庄严的朝圣。
春暖花开之时,便是返校复学之日。复课后,即便高考已延期了一个月,却也好似近在眼前。
眼睛一闭一睁,太阳一升一落,当荷花绽在池塘,碧叶漫过天际,高考的日子再一次地来临了。
这是在李振洲第三次参加高考前,班级同学聚餐的场景。(受访者/图)
九九八十一难终有时,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提起笔,第三次写下了答卷。当坎坷成了常态,一场平稳的考试对他而言,已是最大的恩赐。
他合上笔盖的那一刻,并没有体会到传说中那种战士收剑入鞘的满足感,他能体会到的,只是一种茫然的,迟滞的解脱感。
他实在是不愿再经历一次高三了,尽管他已经是一位高三的常客。那种马拉松冲刺三回的感觉,那种“人事更迭我犹在”的苦郁,最终都只是化作了“欲语泪先流”的无力。
高考结束后,他选择继续留在学校,跟着冲刺强基计划的同学们一起,初学起大学的知识。留校的日子,于他而言,更像是从高考阵地离场时的一段缓冲和自适。
出分的那一天,是一位老师提醒他们去查成绩的。他借用了老师的电脑,输入了自己的信息,内心波澜不惊地点下了“确定”键。
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了。
重回大一,喻见梦想
虽说性子比较沉稳,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还是难掩心中的喜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李振洲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受访者/图)
这一份通知书,他等了太久太久。它如同是一座灯塔,照耀着几经周折方才泅渡学海的孤舟。
在2020年的秋天,他重新踏入了大学的校园。此时,离他办理退学手续已经过去了两年有余。
九月的喻园仍保留着夏日的气息,阳光正好,天朗气清。 他安顿好行李,布置好宿舍,重新以一名大一新生的身份踏上了学途。
与同级学生的差异并未给他带来多少心理负担,在他看来,大家只是出生年份各有不同,而在身份归属和身份认同上,同学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回忆起这小说都难以描绘的三年,他感到自己当时的选择正确且值得。走了无数的弯路,他终于给了自己和家人一个交待。
三年的时光让他变得成熟,他学会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地对待波折与挫败。他投入医学的海洋,在几近满课的日子里,最能支撑他一路前行的,或许就是那最初的梦想了。
这是李振洲的好友赠予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