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
注释
1.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县西南,为蜀中名胜之一。
2. 平羌江:即今青衣江,经峨眉山下,流入岷江。
3. 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省犍(qián)为县,距峨眉山不远。
4. 君:指友人。另一说法指月。
5. 渝州:今重庆市一带。
二
翻译
A: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半轮明月高挂在峨眉山尖;
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随着清澈的江水流得很远。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如今又乘船奔向三峡;
多么想念故友啊,恐怕到了渝州就再难相见。
B:在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涌动的平羌江水奔腾向前,犹见那半轮月色照入江中,倒映出动人的月影。夜间乘船自清溪出发,直奔三峡而去。今天我就要离开蜀地,心中对你的思念渐浓,想到以后却再也难以相见了,便恋恋不舍地去向扬州。一路上都沉浸在思念你的情绪里,不觉渝州就在眼前了。
三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诗风:豪迈奔放。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杜甫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四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准备离蜀漫游时所作。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五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用“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捏来,自然高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故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在写法上,全篇以“峨眉山月”为核心,以此为触媒,引发的意蕴十分丰富,加强了吟月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在章法上,全诗四句,连有五个地名,且组织精巧,意境深绵,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于此可以看出李白绝句空灵秀丽的一面。
这首《峨眉山月歌》,李白从“峨眉山月”写起,交代远游的季节,在这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日子里,用“秋”的韵味浸染月色之美,似信手拈来,又自然入妙。“半轮”月,给人无尽的联想,仿佛看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从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自身固定不动时,来观察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也是静止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是在顺流而下进行观察的结果,李白恰是如此,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这诗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暗点明是秋夜行船的故事情节,可谓空灵入妙。“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境界里包含着人的活动,但人却未露面。写至“夜发清溪向三峡,”时,人就活脱脱出现在我们眼前:他正连夜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一位辞亲远游的热血青年,乍离家乡,对故国故人故土充满了留恋。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的月亮在他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故园之月的情感也格外深厚。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怎能代替故人,于是诗人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所以结尾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而情长。整首诗意境明朗空灵优美,语言朴实亲切感人,音韵婉转流畅,风致自然天成,是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之一。
五、知识拓展:
李白在这首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把他依次经过的地点: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通过精巧的构思,不着痕迹地逐渐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将“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传媒,使诗的意蕴丰富至极。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相伴。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碰触,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咏月之美,皆为抒发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写法,超越了时空,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这是唐人绝句中李白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