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青铜葵花优美句子及给人启示)

大麦地的大河边上仍是那片一望无际的芦苇,青铜葵花也仍在月光下闪着可温暖人心的光辉。所幸正如曹先生所愿,这本书温暖了无数曾遭受苦难的人,以及他们的子孙。

一、孤独与哀伤,青铜与葵花

青铜与葵花的相遇仿佛命中注定。

当七岁的葵花光着脚丫走在烂泥里时,大麦地的青铜在草滩上放牛,而当由于嘎的玩笑而在小船上飘荡的葵花开始哭泣时,青铜停下了他割草的脚步。

她看见了他,停止了哭泣,在小船上站了起来,无声地望着他。

风掀起他的发,他骑着牛走入水中,带她回到了大榆树下。

曹先生这样描述他们的孤独与相遇:

“大河这边,就葵花一个孩子。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

“青铜很孤独。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一条鱼独自拥有大河的孤独,一匹马独自拥有草原的孤独。”

“葵花的出现,使青铜知道了这一点:原来,他并不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

曾经孤独贯穿了他们的世界,直到遇见彼此。

葵花的孤独来自于母亲的早逝与父亲的忙碌,而青铜的孤独则是来自于他的纯粹的悲哀。

青铜是一个令人感到悲伤的孩子,在五岁那年芦苇荡的火灾里,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所以他没有和同龄人一起去上学,也没有玩伴。而爸爸妈妈整天在地里干活,他们也根本无暇顾及青铜。

直到遇见葵花。

满眼皆是空草地的世界,突然开出了一朵向阳花。

葵花是葵花爸爸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那是用青铜雕刻成的向日葵,他与葵花是生死之约,是不解之缘,以至于他给自己的女儿取了一个听起来是乡下女孩的名字“葵花”。

可是在不久后的那一天,葵花唯一的亲人死去了,爸爸在船上遇见了漩涡,死在了满是阳光和向日葵的大麦地。

爸爸死去后,干校的叔叔阿姨没有办法抚养葵花,所以想把她交给大麦地的人抚养。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青铜一家的反应。

他们都想把葵花接到家里,可是,奈何他们是大麦地最穷的一家。所以他们回去了,而青铜,是被青铜爸爸拽走的。

嘎鱼一家也想领养葵花,嘎鱼父母都喜欢这个干干净净的可怜小姑娘,而他们家是整个大麦地最富有的,所以嘎鱼爸爸开始了计算:养这样一个女孩子,一年里头,究竟要让鸭子生多少蛋?他算了很久很久,久到青铜一家再次回到葵花站的那颗老槐树下。

他们当然养不起葵花,但是他们都愿意试一试。这是葵花久久等待的孤注一掷的天意,也是青铜一家去而复返小心翼翼的怜惜。

所以葵花走向了嘎鱼妈妈,把她给的那两颗让葵花填饱肚子的鸭蛋,还给了她。

二、所幸有爱,相遇陪伴

葵花仿佛天生属于大麦地,属于青铜家:

“使大麦地人感到奇怪的是,小女孩葵花一夜之间就融入了那个家庭,甚至还要更短暂一点—在她跨进青铜家门槛的那一刻,她已经是奶奶的孙女,爸爸妈妈的女儿,青铜的妹妹。”

青铜一家都对葵花很好很好。

青铜愿意把读书的机会让给葵花,奶奶愿意为了葵花有钱照一张照片没日没夜的搓绳做芦花鞋,爸爸妈妈把她当做自己的亲女儿…

就像曹先生描述的那样:青铜的家像一辆马车。一辆破旧的马车。但还一辆结结实实的马车。马车虽慢,但也有前方,也有风景。老老小小五口人,没有一个嫌弃这辆马车。要是遇上风雨,遇上泥泞,遇上坎坷,遇上陡坡,他们就会从车上下来,用肩膀,用双手,倾斜着身子,同心协力地推着它一路前行。

没有一个人嫌弃这个家,葵花也很聪明,这个可怜又幸运的女孩,用自己的方式,也在爱着这个家。

她在同学们争着拍照时默不作声,是因为她知道那点钱是爸爸妈妈很久才能挣到的钱;她天天晚上去翠环和秋妮家写作业,是因为她不愿意用掉家里那点仅剩的灯油;她故意把成绩考砸,是因为她想要退学好省下钱给奶奶治病…

在曹先生笔下的家,爱是双向的付出与陪伴,是最美好的云海。

三、至纯至善的人性之美

在《青铜葵花》里,曹先生描述的是纯粹的美好。每一个人都闪耀着良善的光辉。

青铜奶奶是大麦地最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年轻时的大家闺秀。

她会在青铜失语后天天陪着他,陪着他看水渠里的青蛙,看河边芦叶上的“纺织娘”,看河上的帆船…也在家里极度贫困时卖掉自己的嫁妆只为了给孙子孙女补充营养,在葵花故意考砸后固执地拖着病体走向学校,只为了哀求校长再给孙女一次机会…

她的家是大麦地最穷的家,可她也是大麦地最干净温暖的老人。

嘎鱼很喜欢欺负葵花,这导致青铜为了保护妹妹,每天都跟着葵花上学放学,可是在最后城里人来接葵花时,是嘎鱼掩护着兄妹俩躲起来。

翠环和秋妮曾经不让葵花来家里蹭灯油,因为她们觉得所有人都喜欢学习好又漂亮的葵花,可是当葵花要离开时,她们却比以前对葵花的好更好了。

还有所有大麦地的人,他们在城里人来接葵花时拼尽全力保护着青铜一家,保护着“大麦地的女儿”。

所有的人都美好纯粹,大麦地的一切都温柔似水。这里没有狭隘自私,有的全是善良与爱,这是曹先生也是我们对生命中真善美的永恒追寻。

四、美好背后的悲伤苦难,磨难面前的不屈之美

曹先生的这本书,背景设定在十年文革时期,这时的新中国,宛若乌云密布下初升的太阳,前路光明却也看不见光明。

葵花爸爸是城里人,和同事们来到大麦地是为了劳动,他们住的地方离大麦地只有一条河的距离,那里,叫做五七干校。

在文革期间,这样的干校数不胜数,葵花爸爸与同事,每天都要面对超负荷的劳动,而这也是那个时期,受“改造”的知识分子们在干校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麦地很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灾害太多。

曹先生的笔下,大麦地很惨:

被水淹过,被火烧过,被瘟疫入侵过,被土匪、日本鬼子血洗过,大麦地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浩劫。

不难看出,大麦地就是新中国的缩影,苦难从未放过这个新生儿,那个年代,到处都是苦难肆虐的大麦地。

但看不见的光明也是光明,密云深处,总归仍是朝阳。

“大麦地还是在苍茫的芦荡中存在了下来,子子孙孙,繁衍不断。”

那是大麦地,也是新中国,是云海深处的各家炊烟,也是风雨之中的前行之舟。

在《青铜葵花》中,曹先生对苦难的描述很少很浅,书中的字句以及描述的场景,都美得如画一般,但没有人会忽略它所经受的苦难。因为这仿佛让人觉得,好像正因为苦难,大麦地才拥有了更为动人心魄的美丽。 正如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在政治与自然上都经历着急促的悲哀,但悲哀之中却更显至纯之美。

五、岁月悠悠,唯爱不朽

青铜失语后的第一声呼喊,是“葵花”,当时阳光如泄,远方的葵花田一望无际。

曹先生在书的序页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曾遭受苦难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而《青铜葵花》也真正做到了这点,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于快速行走时代中的我们。

在我的心中,《青铜葵花》不仅仅是一本儿童读物,它适合任何年龄段,毕竟,无论年龄大小,爱永远被需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