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下一句(古诗词赏析渔歌子)

宋词的成熟和发展,是有唐词的基础的。在唐代的时候,唐诗占据主流,但是很早就出现了词作。比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就是一首词。不过在当时,词的地位很低,又称为“诗余”,由此可见唐词的地位。

时光来到了宋代,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很难得到突破,转而倾向于发展宋词。唐词再加上五代词等给宋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今天我们谈到的这首最特殊的唐词:全词27字却独创一个词牌名,深得苏轼的喜欢。且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题目是《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不过由于这个诗人流传下来的诗歌很少,但是命名为“渔歌子”词牌的词作却有5首,几乎占据了其全部作品的绝大部分。而且这首词全词只有27个字,不过却独创了“渔歌子”这个词牌,影响后世深远。

开篇两句描写了一副绝妙精彩的图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西塞山之前,有白鹭鸟飞来飞去,而在山下的江水之中,鳜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着,更有桃花漂浮在水中,给这个季节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这是一副绝妙的春意盎然的图景,在这里,有青山绿水,有桃红柳绿,还有白鹭飞,还有鳜鱼肥,这一切都是充满生机,呼唤着朝气蓬勃的力量。

接下来写这美景当中的人物,“青箬笠,绿蓑衣”,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词人看到了一个渔翁,他头戴斗笠,身着蓑衣,在江边悠然自得的打渔。“斜风细雨不须归”,即便是起了春风下起了春雨,老翁也被这景色给迷住了,不舍得回家。

张志和的这首词,还有相应的历史背景。当时韩愈任湖州刺史,张志和前去拜谒,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两人赋诗唱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的词作品。

到了宋代的时候,苏轼非常喜欢这首词,甚至还写出了一首《浣溪沙》致敬: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从此中内容可以看到,其中几乎全面引用了张志和的词作,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这首词的看重了。

渔翁在古代士大夫的眼中,多呈现出世外隐居高人的形象,代表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也是身负重责的他们所向往的。由此这首词中的意象,在历史上得到广泛流传,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