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接指令翻到42页(太震撼了)
6月17日上午9时22分左右,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火箭搭载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正式向太空出发!
追星揽月,牧舟太空。6月17日上午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10秒左右,卫星和火箭进入青岛上空。作为本次任务主力测控站点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测控站,圆满完成跟踪测量与飞船入轨关键指令发送,助力“神箭”发射成功。
凌晨到岗时刻准备着
白色天线巍然矗立。
6月17日凌晨4时30分,天刚蒙蒙亮,在灯光照耀下,青岛测控站白色天线旁的“爱党报国,精测妙控,创新超越,筑梦太空”航天测控精神标语格外醒目。此时,室内已灯火通明,近50名参试工程师按时守候在各调度室和机房等不同岗位上。为了执行本次任务,青岛测控站有四套设备参试。其中,为了更好地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青岛测控站全新启用了新一代逃逸安控一体化设备。在上升段,如果火箭在与飞船分离前出现故障,青岛站可在本地直接发送逃逸指令,使飞船与二级火箭分离,实现大气层外救生。工程师们精神饱满,胸有成竹,为即将到来的激动时刻通力配合,做好发射任务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师各司其职。
工程师紧盯屏幕的实时数据。
记者走进指挥大厅,工程师张椰负责本次任务的全流程指挥调度,根据东风中心下达的口令指挥各设备完成载人飞船跟踪任务。经过前期的测控过程演练和全区合练,他已泰然自若。四个多小时紧张有序的任务准备工作后,9时17分,指挥大厅传来东风中心发来的指令。“各号注意,五分钟准备”。张椰向各设备下达口令,“各号注意,五分钟准备,天线置等待点”。伴随着现场所有人员砰砰的心跳,倒计时在翘首以盼中开始了!“各号注意,一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起飞!”在距离大漠戈壁千里之外的黄海之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点火指令点燃了工程师们的热情和期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起飞310秒左右,进入青岛测控站可见弧段。岗位人员开展目标捕获,确认各设备跟踪目标后,张椰立即向各任务中心报告,“青岛,USB、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高仰角过顶难度加大
青岛测控站圆满完成任务。
记者迅速转到主控机房,“追星揽箭,护驾神舟,决胜太空”的标语时刻都在提振士气。屏幕上显示着距离、速度、方位和俯仰度数等实时变化的内容。数据交互、监控画面、信息捕获……当时间精确到毫秒时,眨一下眼睛都成了奢侈。角度捕获是整个目标跟踪的前提,是后续任务数据接收解调的基础,岗位职能相当关键。青岛测控站工程师霍曾元是本次任务的天线角度主操作手,主要负责完成目标进入青岛可见弧段后第一时间的角度捕获,以及目标过顶后的二次捕获。“发现目标!”霍曾元注视着屏幕,目标光点逐渐接近中心。“主天线跟踪!”霍曾元左手放在按键上,右手握着操纵杆,果断择机出手,成为全场的焦点。
出生于1992年的霍曾元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于2016年来到青岛测控站,目前已经成长为青岛站天伺馈专业的负责人,这次任务是他第一次当主操作手。“本次任务与以往任务的不同点也是难点,在于本圈次存在高仰角过顶程序,也就是说天线要在短短10秒内大幅度调转。同时,为了保证后续任务发令,作为主操作手,我需要在天线调转完成的第一时间进行角度重捕。”霍曾元告诉记者,时间的紧迫和天线速度导致的信号不稳定,对捕获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两次角度捕获的成功,有效保证了此次任务的圆满执行。
十几套方案优中选优
晚报首席记者张译心采访青岛站任务负责人赵国华。
青岛测控站工程师赵国华负责该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任务的总体工作。“今天非常高兴,我们青岛站圆满完成了神舟十二号飞船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工作。火箭发射前,我们的天线就早早守在预定位置。火箭起飞后310秒左右,船箭组合体进入青岛上空。我们发现目标后,设备迅速捕获,接收卫星和火箭数据,同时把航天员舱内图像送往任务中心,图像非常清晰。船箭分离后,我们完成入轨指令链的发送,圆满地把航天员和神舟十二号飞船护送入轨。”赵国华告诉记者,船箭分离是指神舟十二号飞船和火箭分离,飞船无动力飞行。这一指令的成功表明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新一代逃逸安控一体化设备。
这次任务最大的难点是高仰角捕获跟踪,弹道比之前的神舟任务抬高了许多。“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仰角提高有什么难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用眼睛观测斜上方的目标,只需要把头稍微上扬就行,而如果需要观测从头顶经过的目标,得使劲儿抬起头快速转动,是不是很费力呢?当然,天线跟踪高仰角目标比这个复杂多了。接到任务后,我们设计了十几套方案,反复演练,优中选优。”赵国华介绍说,从当天的跟踪情况看,方案非常成功,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
演练50次顾不上回家
青岛测控站追星揽月,牧舟太空。
“其实我的工作并不像大家想象得有些枯燥,反而我觉得挺刺激,有挑战性。”在霍曾元看来,当好主操作手需要考验反应速度、捕获经验和专业应急素养,是一项需要根据经验随机应变的技术活。本次任务是青岛测控站第一次执行此类高仰角跟踪任务,设备本身达不到的快速,需要恰到好处的人工干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第一次“挑大梁”万无一失,霍曾元近期最忙碌的一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上个月夜里完成了弧段任务,上午到家刚想躺下休息,不到两岁的儿子很久没见到我,我确实也想儿子,就陪着他玩了一会儿,坚持到上午10点实在撑不住了,稍作休息就赶回站里参加下午2点的会。站里任务紧锣密鼓时,我们需要连轴转,大家都没有怨言。”
分析高仰角过顶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赵国华带着霍曾元等主力工程师不断设计和修改方案,提交报告,演练了约50次。“这段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除了一日三餐的短暂休息,剩下的时间我和赵博士几乎都在推演方案,就连吃饭和走路的时候,我也在思考着,寻找新的灵感。”为了尽善尽美地完成本次任务,霍曾元已经半个多月顾不上回家了。妻子一人照顾不过来儿子,儿子就跟老人回了老家。孤单的妻子思念霍曾元时,也曾流着泪倾诉,霍曾元只希望圆满完成本次任务后,可以放心休息,与家人团聚。关键岗位的工作在重要时段分秒必争,心中对家人的亏欠挡不住为国争光的荣耀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赵国华端午节期间也顾不上回家,女儿想他了,就和妻子一起趁着假期来站里看望他。他让妻儿先在周边逛逛,欣赏美景,却一拖再拖,抽不出空走出机房。天色渐晚,妻儿等不到相见,也不忍心打扰赵国华,只好先回家了,约定圆满完成任务后再回家庆祝。青岛测控站其他执行本次任务的工程师们也是如此,舍小家为大家,为了中国航天事业而奋斗,贡献着青春和智慧。
空间站组合体“搭积木”
为了满足神舟系列飞船主动段跟踪测控需求,1996年4月1日,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整体规划,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测控站应运而生,并一直担负飞船入轨前关键跟踪弧段以及在轨运行阶段的测控工作。“青岛测控站就是为载人航天而生的,从‘神一’到‘神十二’,我们始终保持着100%的测控成功率。”青岛测控站站长范海涛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记者了解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飞船将和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中国空间站首个“一”字型组合体,在轨运行期间,首批保障三名航天员完成为期3个月的驻留任务,并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关键技术验证。青岛测控站将继续对组合体进行监测和控制。
来源: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徐斌 袁野 赵子月 摄影 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