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是我们中学时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出自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说有一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结果把叶公吓跑了。告诉我们,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看完了“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我突然也想改一下这个词叫“南越王好玉”。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叶公好龙”还比不上“南越王好玉”。毕竟叶公只是被真龙吓跑了,而南越王即使死后穿丝缕玉衣,手握玉,身下铺玉,脚下踩玉,仍然没能实现尸骨不腐、灵魂升天,最终依然灰飞烟灭、尸骨无存。
在南越王墓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要数“丝缕玉衣”了。它由2291块青玉片粘连缀接而成,外形与人体形状基本一样,分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10部分组成。虽有紧急拼凑而成的嫌疑,但仍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与中原发现的金缕玉衣南北辉映,共同见证了西汉的厚葬之风。
除了这件精美的丝缕玉衣外,从考古发掘来年,赵眜枕珍珠枕,口含珍珠团,头部有“玉璧覆面”,胸部有“珠襦”、组玉璧、组玉佩和印玺,玉衣内贴身又放置了14块玉璧,身下还铺设有5块玉璧,双手握有“玉觽”,双脚上还缚有一件双联璧……共有玉璧47块。
这些玉璧和丝缕玉衣共同构成了珠玉敛葬制度,目的是为了防止墓主人尸体腐朽和引导灵魂升天。但现实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如果您足够仔细,您会在“丝缕玉衣”的双侧看到赵眜手中所握的玉觽,脚下所踩的双联璧,和脚的对面一个专柜里所陈列的那十几枚玉璧,每一枚都有特定的寓意。
我们先来看手中所握的玉觽。觽在《说文解字·角部》中的解释是:“觽,佩角,瑞耑可以解结”。说得明白点,就是古代人没有现代的腰带,防止着急上厕所时越着急越解不开带子而准备的。《诗经·卫风》中有“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意思是男孩子长大了,要系带了,但又担心关键时刻解不开带子,于是就佩带一个觽,这个觽象征长大成人的意思,可以解除疑难,具有聪明智慧。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尿湿了衣服。
履盖在身前身后的玉璧,完全是一种礼制的规定。在《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典瑞》记载:“璧羡以起度,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郑玄注释:“璧在背,琮在腹。”这可能就是组玉璧敛葬的起源。像南越王墓这种玉衣内外均放置组玉璧,应该是墓主人希望以此达到死后不朽的目的。
位于脚下的双联璧,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丧葬功能,同样属于葬玉。
其实不只南越王好玉,珠玉敛葬制度是自周代至汉代都非常盛行的制度。
除了南越王自己身边有众多的玉器外,在右夫人的墓室中同样出土了包括玉璧、玉璜、玉环和冲牙等组成的组玉佩。
联系山西曲沃晋国墓、辽宁西丰汉墓和河北满城汉墓等出土的诸多组玉佩,可以看出当时的玉葬文化在中国玉文化史上是一个巅峰的存在,对于研究中国汉文化的发展历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