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哪些(代表节日的古诗分享)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我们从那一首首古诗词里,去寻觅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即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本诗取材于古代民间迎新年的习俗:燃放爆竹(古人烧竹子,使其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饮屠苏酒(大年初一,全家合饮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换桃符(古人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驱鬼,这就是最早的春联),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节”是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绘出一幅七夕之夜,千千万万的女子在月下用纤纤玉手拿着红丝往针孔里穿,虔诚地想学会织女的本领的画面,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诗写独在异乡的作者在重阳节时,倍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诗中提到了重阳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盂兰盆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如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还被定为“老年节”。
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北朝)徐君倩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本诗写的是作者除夕夜与妻子一起守岁的事。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夜晚。除夕晚上,一家老小守岁,共享天伦之乐,是中华民族很重视的年俗。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俗名“熬年”。除夕夜守岁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