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寻隐者不遇古诗的解释)

形象性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在创作时总是追求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形象,表达情感;二是作者总是通过种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通过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阅读古典诗词,无论是中考高考应试还是陶冶情操,学会分析和鉴赏诗词中的形象显得十分关键。

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古人云:诗言志。意思就是说,诗歌往往是重视抒发情感的,但是,许多时候,作者的情感并不是直接抒发的,因而主体形象往往时隐时现,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客体形象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读诗,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鉴赏诗词中的形象,从而理解诗词中的思想和情感。

贾岛有一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从题目看,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了作者寻找隐者而不遇的事情,主要涉及三个人物形象——

一是寻者:

从题目和“松下问童子”可以推断出,寻者一定经过长途跋涉,才寻到山上松下,遇到童子,询问得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外”,因而“不遇”。

诗中对“寻者”的描写很不具体,但我们从“寻”字 和“问”字,可以体悟出作者寻“隐者”的急切心情,不辞辛苦,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足见其对隐者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钦慕而寻,寻而不遇,更突出其怅惘与渴望。而且仅仅四句诗,就写出了寻者流动变化的心情:满怀希望,焦急寻找——遇到童子,急切询问——寻而不遇,失望遗憾。

二是隐者:

诗中的隐者是寻的对象,并没有出现,所以诗中没有直接而具体的描写,但我们通过寻者的追寻和童子的只言片语,可以想象出这位隐者的形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与白云为伴,与苍松为侣,足见高洁之品格和超凡脱俗的风骨。

三是童子:

诗中的童子不是主要人物,但却是把“寻者”和“隐者”联系起来的关键人物,更是通过童子的回答来侧面描写隐者的关键人物,也是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事情结果的关键人物。他的“言师采药去”让我们知道了隐者的身份和所作所为,他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我们了解到隐者的生活、劳作的环境和“寻隐者不遇”的结果。

这三个形象,都是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刻画出来的,也就是诗中可以读出来的形象,可以称为客体形象。

但是,诗人写这首诗、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就要思考站在这些形象后面的,诗人形象,即主体形象。

这首诗中,“寻者”形象与诗人最为接近,实际上诗人假借诗中翻山越岭寻找隐者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其渴望拥有像隐者那样的生活和品行的心情。

所以说,作者,或者把“寻者”看作是作者,是诗的主体形象,诗词要表达的,就是他的思想情感,客体形象是表达情感的方法,是情感的载体。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