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这样教育孩子的!看到南京一个博士毕业的父亲强逼7岁儿子5岁女儿学习中学、大学知识的新闻,忍不住想斥骂。
在“双减”背景下,国家给孩子减负,家长却给孩子增负,不仅在课业上增负,更是心理上增负。让两孩子学习文言文和高等数学,还得学习到深夜,常用侮辱性字眼谩骂,甚至还会殴打。连孩子母亲都受不了,转向法院“求援”,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近日,南京市建邺法院处理了这起因家庭教育方式失当引发的纠纷。
这哪里是在教育,简直就是在摧残!
教育要分年龄段,一个年龄段要干一个年龄段的事儿。拔苗助长,只会带来伤害。国家实施“双减”政策,就是要让孩子从沉重的课本作业和校外培训中解脱出来,这不是对教育的削弱,而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位家长闭目塞听,还沉浸在填鸭式教育的迷梦中,就该用外部的力量把他叫醒、叫停!
想想前几年那个叫魏永康的神童的遭遇,还不该惊醒吗?十三岁上大学,十七岁上研究生,却因为离开母亲“生活不能自理”而被劝退。其母亲吸取教育,重新教儿子生活的常识,才让“神童”归于平凡,过上正常的也是幸福的生活。
其实,不只是这个博士,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望子成龙的心理。自个当年学习成绩不好的,希望子女弥补自个的遗憾;自个当年学得好的,希望子女超过自己。这都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具有独立民事权利的人来看待。这样看起来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却是害孩子,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剥夺了孩子学习其他东西的自由,最终也剥夺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伴随着侮辱打骂的学习,绝对不会给孩子带来快乐,不断地刺激,形成条件反射,让孩子对学习只有厌恶不会有喜爱!这其实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想让孩子学好文化课,却用了让孩子学不好的办法。
陶渊明有一首《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渊明并非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相反,他在《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中,都有对几个儿子为学、为人的严格要求,而在这首诗中,他看似责子,却透着对孩子们喜爱,对孩子天性的认同。
顺应教育规律,顺应孩子天性,尊重孩子人格,因材施教,以德树人,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才是真正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