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登高习俗,与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 也有内在的联系。道教的重要人物太上老君就是在重阳节诞生,因为九月九日是神仙升天的日子,先民们就选择九月九日登高,意图能像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道家的升天成仙,追求人生的永续,这与俗世中的人追求长寿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九月九日登高成仙,已经内化为九九重阳祈寿。在意象上重阳登高,正是人们对人生不老的一种追求。
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在他人生最后一个重阳节,登高望远,连续写了主题相近的三首诗,实属罕见。
第一首是《九日》: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第二首是《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第三首是《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三首诗,描写主人公在重阳节登高龙山,独酌的自娱自乐中的所见所感,比拟生动别致,用典不露痕迹,语言朴素清新,风格雄浑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具有超脱豪放的意味。
李白(公元701—762年)这三首诗的写作地点,均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龙山。龙山坐落在当涂城南青山河畔,距县城6公里,主峰海拔107米,山势头在北尾在南,怪石蜿蜒,形如卧龙仰首,故名龙山。昔日山上林木参天,庙宇遍布,“丹枫红叶,遍满岩谷”之“龙山秋色”,素为姑孰八景之一。龙山到李白的居住地采石矶翠螺山下相距24公里,重阳节李白连续两天登上龙山,他在寻找什么。
先看第三首《九月十日即事》,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意犹未尽,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登高,由此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李白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似乎在暗喻自己的从政经历。
再看第一首《九日》诗中的“落帽醉山月”和第二首《九日龙山饮》诗中的“醉看风落帽”,“落帽”之语来源于典故“孟嘉落帽”。《晋书》卷九十八〈桓温列传·孟嘉〉: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孟嘉,东晋名士,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在征西大将军江州刺史桓温军中任参军,有一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领官员登龙山赏菊,饮酒赋诗。众人都穿戴整齐,举杯推盏,突然一阵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似乎没有察觉,依然谈笑风生。桓温见状想乘酒兴调侃他一番,趁孟嘉上厕所离席的工夫,桓温吩咐人把孟嘉的帽子捡回来,又让当时的文人咨议参军孙盛写文,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并把诗文纸条放在帽子下。
孟嘉回来后发现这一切,他非常镇定地把帽子戴正,拿起字条看了一遍,然后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一时传为美谈。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落帽、龙山之会”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
传说桓温当时曾吟诗一首:“今朝龙山行,苍天眼为凭。参军落乌纱,不关大将军。”孟嘉回吟了一首:“今朝龙山饮,玉液醉人心。秋菊遍地是,乌壳值几斤?”
唐宋的时候都有诗人引用孟嘉落帽典故,借以表达重阳登高聚会时的感慨。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唐赵嘏 《重阳日寄韦舍人》诗:“不知是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辛弃疾《玉楼春》词:“思量落帽人风度,休说当年功纪柱。”
以逐臣自比的李白登龙山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将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用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诗人怡情自然的旷逸的襟怀,也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壮志难酬的心情。
李白为什么钟情于当涂,并终老于当涂?我们先欣赏李白在当涂时曾写的一首诗《灵墟山》:“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诗中的“丁令”是中国道教崇奉的古代仙人丁令威,曾学道于当涂灵墟山,成仙后化为仙鹤。在中国宗教领域,丁令威极负盛名。“七岁童,丁令威,学仙道,千年归。”丁令威已被纳入《道教三字经》中,足以看出丁令威及其得道的故事,在道教中被重视以及被普及的程度。
灵墟山位于当涂县城东15公里,山高133米,山势平缓,属龙泉山支脉,是道家胜地之一。众人皆知,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道家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福地之说,其中的“十四福地”就是当涂县的灵墟山。千百年来,姑孰灵墟山和丁令威化鹤成仙的传说史不乏书,历代道教信徒及文人墨客,慕名探访、隐居者络绎不绝,在山周边留下了众多古迹。
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一生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留下很多伟大诗作,其实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浓的诗人,崇道也是李白终生为求其生活非同凡响而努力从事的一件重要事情。李白的一生,曾访过道,寻过仙,炼过丹,采过药,受过道篆,出入道观,研读道经,交结道士,玄谈道旨。
李白膜拜丁令威,到当涂去朝圣丁令威,是李白求仙问道的必然,这让他与当涂有不解之缘。
李白自25岁第一次到当涂开始,直至63岁终老当涂,38年间先后7次来到当涂。寻幽揽胜,题诗吟咏,留下了50余首诗文。其中《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等,成为千古名作。
晚年李白,他在政治上遭受两次沉重打击后,又逢安史之乱爆发,让他的生活处于颠簸状态。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在南京六十一岁出头的李白担心自己终生创作的诗文四处散失,他要把诗文托付给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族叔李阳冰,李阳冰时任当涂县县令,距离南京90公里,李白乘船从南京来到当涂后,李阳冰将他安顿在采石矶翠螺山下。为他盖了草屋,生活有了基本的安定。
公元762年上元三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
如今,在当涂县龙山附近的青山西麓,有一座苍松掩映、翠竹环绕的古墓,长眠于这墓中的,就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它背倚郁郁葱葱的大青山,面对奔流不息的青山河,千百年来,多少人跋山涉水前来凭吊。
再读李白最后书写的《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就是李白,豪气纵横,无人能超越。所以人们愿意为之想象,为之编造一个更加华丽的退场。相传明月万里之夜,李白在采石矶江上泛舟赏月,对月饮酒慷慨高歌,酒醉江中捉月坠水,倏忽间风起浪涌,长鲸跨海而来,李白一袭白衣,乘鲸鱼向天上月而去。
李白就是“谪仙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样的离开人世,才配得上诗仙李白。
乘鲸而去的传说很配李白的《临终歌》,两者叠加一起,李白的形象才愈加完整,觉得诗人好像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九九重阳节到来,我们一起去登高望远,心像大鹏一样,奔腾在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