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读后感(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读后感)
“精卫填海”故事在它的发源地山西省长子县完整版是这样的: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恶黑龙兴风作浪将女娃淹死在东海里,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常叼着发鸠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故事流传了不少于5000千年,是否还能反映“精卫”所生活时代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目前还不敢下定论,但可以猜想。故事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必能反映出当时生产、生活环境一些情况。透视神话背后的逻辑,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推理:
1、“精卫”死后化为鸟,可以推想当时鸟在人们精神世界里是一种美好且神圣的存在,与东夷人的以鸟为图腾有相通之处,且炎帝部落与东夷部落生存空间有大量重叠部分,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是必然的。
2、这个故事能够被长久而广泛地传颂说明当时这个故事在部落民众中是产生了强烈共鸣的,进而说明当时溺水而亡或者死于洪水猛兽的非正常死亡应该很多。人们希望通过对炎帝女儿的祭奠来寄托自己对有同样遭遇的亲人们的哀思。
3、“填海”行为可以推理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生活动技术,对大自然给予的灾难并未完全认命,而是有强烈的抗争精神。
4、故事中有“炎帝”一词,部落首领为王,联盟首领为帝,这说明当时精卫所在部落是联盟的核心部落,炎帝部落中有子部落,部落群稍大。
5、故事中的“黑恶龙”出现可以推想当时的炎帝部落周围有并不相属的其它龙图腾部落,炎帝部落群并未覆盖华北、华中、华东等地,而是分布于晋东南一带。
结合现代考古学、分子人类学,古气候学以及中国其它上古传说,我们可以推想炎帝部落时期社会的一些生产状况和生存环境。
近几十年来考古界发现了大量史前人类遗址,其中有4500年前--8000年前的遗址颇多,分部在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这与传说中神农氏炎帝部落活动的时间和地域是相吻合的。分子人类学的专家们对全国各地的现代人DNA作了抽检,并对远古至今大量遗址中人类DNA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得出,炎帝部落父系基因Y-DNA多为O2a(其中有少量的O1a和O1b),与后期出现的黄帝部落(几乎是清一色的O2a)同源,东夷部落苗瑶部落分别为O1a和O1b,其中混有少量O2a。这说明炎帝部落与东夷部落、苗瑶部落是有混血现象的。考古还发现炎帝遗址和东夷部落遗址、苗瑶部落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好多是有相似相通之处的,这就是各部落集团在文化层面上交流借鉴的铁证。
在史前人类的图腾里,东夷部落(山东江苏群)和苗瑶部落均以鸟为图腾之一,炎帝部落群和东夷部落(河北群)以龙为图腾之一,史前社会的末期,随着黄帝部落的壮大与征伐,龙图腾才逐渐成为稳定的文化符号。在史前社会炎帝部落虽然种植技术领先于其它部落,但早期这一优势并不十分突出,在与东夷、苗瑶部落竞争并不占绝对优势,在与从黄土高原陆续迁徙而来的其它华族部落的竞争中也不占优势,与各部落之间竞争互有胜负,女人被掳掠占有是不可避免的,混血杂居成为必然,文化相互吸收借鉴也是必然的,在这漫长的交融发展过程过程中,以蛇、鱼、猪、羊为神物的炎帝部落也视鸟为圣物了,部落子民希望在自己死后,灵魂能化为自由自在的鸟儿,摆脱人间的苦难。
只要给予足够的和平时间,农业经济的积累速度总是快过狩猎的,但部落之间的战争胜负是不一定的,因此炎帝部落在某地好不容易有所成就,又补迫辗转迁徙,这一阶段大概发生在6000年年前,这就是各地都有炎帝传说、遗迹的原因。在经历经了西北、华中、华东、华北等地的千年大辗转,并在这些地方留下了遗迹、遗存、遗址、遗民之后,炎帝部落的农业技术也积累到了一定的质变程度,他们最终在今天的华北晋东南地区安定下来,“精卫填海”故事就是在炎帝部落迁入晋东南地区的早期发生的。
迁入晋东南地区的炎帝部落早期不仅弱小,除了面对其他部落之间的竞争之外,还面临着大自然的冷酷无情--洪水灾害。因为中国古气候与现今是有很大不同的,4500年前的黄河流域大约有4000年左右的暖湿气候,其降水量相当于今天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当时的晋东南地区洪水肆虐,夺去了大量先民们的生命,人们普遍对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水有刻骨铭心恐惧感,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抗争。“精卫”应该是这种背景下溺水而亡的,由于她是部落首领的女儿,受关注率要比部落里的普通人大的多,祭祀和悼念活动也会大的多,有同样失亲之痛的人们自觉加入到“精卫”的祭祀和悼念中来,悠远的哀嚎与悲伤持久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每一次洪水为害时,炎帝和他的子民都会再次举行悼念活动。人们即是表达他们对洪水的痛恨、亲人的哀思,也是表达他们对自然和命运的抗争,同时也不忘甩锅给东边以龙为图腾的部落,蔑之为黑恶龙,因为他们的竞争也加剧了炎帝部落的苦难。
炎帝部落发展状况和环境大概是这样的,是符合人类社会演化的逻辑的,这样说来开头的5点推理是有道理的,“精卫填海”的故事能告诉我们很多史前事和是。
“故事”的版本很多且久远,再加近年来旅游经济的驱动,许多地方无中生有地添加了大量史前人类“故事、遗迹、遗存”。人们难辩真假,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解:1、炎帝不是神农氏部落一个具体的首领吗?2、炎帝不是和黄帝为同期并存的人物吗?3、中国史前人类图腾有那么多样和复杂吗?4、史前人类不都穿树叶和兽皮的吗?5、炎黄子孙的我们居然不是纯种吗?
答案就是否定的。在文字不发达的古代,史事变神话,群体变个别、东隅变桑榆是一定的。因此不是所有故事都是真的,也不是所有传统认识都是对的。随着考古学、分子人类学、古气候学对史前社会的不断探究,一个相对清晰的史前人类社会是一定会呈现出来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神农氏部落经历了长达不低于2000年的艰难发展,经历了苦难、恐惧、迁徙,也经历了奋斗、成长、辉煌,最终成就了发达的神农氏炎帝部落集团。“精卫填海”故事发生时的炎帝与炎黄大战传说中的炎帝并不是一个人,相隔百年,甚至千年。那时的炎帝部落还不是很大,晋东南地区对于当时的部落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晋东南地区中心盆地,四周高山,对外族部落有天然屏障作用,营造了长期的和平环境。二是盆地里有大量山岗坡地,虽然雨水很充沛,但总比平原水少一些、草也长小一些、慢一些,先民们在山岗之间的坡地上开展种植业是相对容易的。种植之余还在山岗和谷地放牧羊牛,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千年之后,炎帝部落逐渐富庶强大起来,并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西部等地繁衍开来,形成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故炎帝又称神农氏。
神农氏炎帝部落集团实现了由原始采摘农业兼狩猎生活的原古部落社会向以种植业为主兼畜牧业养殖为辅的农耕社会转变。在这一阶段,神农氏炎帝集团继续优化了五谷谷种,发展了五禽养殖,发明了耒耜、犁、麻布等先进的生产生活用具,还提升了琴乐、弓箭,制陶、酿酒等制作工艺,在炎帝统治后期婚姻制度,天文、历法,医药,制蜡等方面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还演化出了商品交易市场和人口集聚地,无数村庄和大量城镇出现,在今天的山西省晋东南区和晋南地区就有大量炎帝时期的传说、遗迹、遗存、遗址。至此中华文明的第一页被正式揭开。其文明以炎帝部落联盟为中心,辐射西边的羌华部落(后期以黄帝部落为主),东边的东夷部落,南边的苗瑶部落,北边的石峁部落,为农耕文明在中华大地的遍地开花打下基础。
但人类的历史是波浪前行的,安稳富庶生活时间久了就容易渐渐忘却先人们创业的艰辛而走向衰落,于是在4500年前时,末代炎帝榆罔被后来居上的黄帝部落打败进而取代。
“精卫填海”的故事是在神农氏炎帝集团由被迫艰难迁徙到稳定发展壮大转变过程中发生的,长达数百年的史前洪水灾害也是在这一时间段发生的,被洪水淹没的不只是“精卫”一人,是很多代人共同的苦难经历,人们都想把失去的亲人变成神鸟,永驻心中。痛恨水患,想将那些吞噬人们生命的河湖沼泽填平是几代乃至几十代部落子民共同的愿望。那些一代代的“精卫鸟儿”们见证了炎帝部落从艰难抗争到繁荣壮大、从采摘狩猎到农耕养殖的整个过程。它提示了一个道理:苦难成就辉煌!今天炎帝时代早已成为过往中的过往,但炎帝的子孙我们还在,“精卫填海”故事很重要,我们要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