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买水的奇妙渊源:一探古代智慧背后的故事
庄周买水典故的由来
《庄周买水》是一篇寓意深刻、构思精巧的现代寓言,由著名作家刘征创作于1988年。该文荣获《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以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杂文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详细探讨《庄周买水》典故的由来,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庄周买水》的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中的典故和人物形象。具体而言,刘征活用了《庄子》中《秋水》篇的“濠梁观鱼”和《外物》篇的“涸辙之鲋”两个故事,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容和意义。在《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讨论鱼是否快乐的问题,这一故事原本是关于哲学思考的对话,而在《庄周买水》中,庄子(庄周)的角色转变为一个试图养鱼致富的文人。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学者庄周因自己的著作《南华经》征订数极少而被出版社退稿,一气之下决定弃文从商,希望通过养鱼来实现致富梦想。然而,天公不作美,大旱之年,水变得极其紧俏,成为了商品流通领域的重要争夺对象。
庄周为了养鱼,不得不四处奔波购买水源。他首先想到了东海的尊神若大人,这位大人是专管水的神仙。庄周历经十天十夜的跋涉,终于来到若大人的办事处,却只见门上挂着一把大锁,广告牌上写着“水每吨一元无货”。这“无货”二字显然是后来添加的,苍劲有力,给庄周当头一棒。此时,一位西装笔挺的办事员和一位长发披肩的女秘书出现,女秘书告知庄周,他们这里的河水是从东海议价买来的,售价每吨十元,并且表示可以帮忙弄到一百吨水,但需要支付每吨两元的好处费。
庄周怀揣着女秘书的信件,再次踏上旅途,又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濠梁。因为有信件的缘故,他受到了热情款待,吴主任不仅递上了易拉罐可乐,还承诺提供一百吨水,但售价高达每吨五十元,并表示给予庄周九折优惠。庄周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足了4700元钱,准备取水时,却只拿到了一张提货单,被告知需要到东海去取水。原来,河伯从东海买到水,再转手卖给濠梁,濠梁再转手卖给庄周,提货单经过多次倒卖,水却仍在东海里纹丝未动,而价格已经上涨了几十倍。
庄周揣着提货单,赶着一辆大车,车上载着空水桶,向东海进发。途中,他又饥又渴又热又气恼,几乎挪不动步。在路边休息时,他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只要有一勺水我就活命了,救救我吧!”原来是一条躺在车辙里的小鱼在求救。庄周睁大了眼睛,不说也不动,只有花白的胡子在微微颤抖。此时,一声雷响,油然云起,甘霖将至。庄周霍地跃起,敲着空桶唱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刘征通过《庄周买水》这一故事,巧妙讽刺了当时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社会现象。在那个时代,价格改革采取了渐进过渡的办法,经济在部分价格开放、部分价格仍由行政机关控制的“双轨制”下运行。这种制度为那些能够依靠行政权力取得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特权的人们提供了大发横财的机会。据学者统计,在1981年至1988年间,差价的总规模已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20%至25%的惊人程度。倒卖“批文”和“额度”成风,“官倒”腐败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
《庄周买水》通过庄周买水的艰难经历,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普通百姓的无奈和困境。庄周作为一个“不识水性”的文人,初次下海经商,处处受阻,他的愚拙、焦急与无奈,令人忍俊不禁,也令人深深同情。刘征通过这一形象,展现了广大老百姓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艰难、忧虑和期望。
在故事的结尾,庄周在绝望中迎来了甘霖,这不仅仅是一场及时雨,更是对美好社会风气的深切呼唤。刘征通过这一情节,寄托了人民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期望,以及对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正之风的强烈不满。
《庄周买水》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也表现出非凡的诡怪与趣味。刘征擅长创作荒诞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他认为杂文应该是老虎与山羊的杂交,要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东西。在《庄周买水》中,他将古人今事掺杂,鬼神禽兽登场,妙趣横生,令人倾倒。同时,他还善于熔荒诞与严肃于一炉,化历史与现实为一体,使杂文的主题不止于讽刺不正之风,而深入表现了广大老百姓的艰难、忧虑和期望。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评价刘征的杂文“有一种非凡诡怪的艺术魔力,有讽有刺,但不剑拔弩张,读后,得到启发,引起深思,与之共鸣,令人心喜”。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庄周买水》。该文通过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巧妙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庄周买水》的典故由来,不仅是对《庄子》中典故的活用,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庄周买水的艰难经历,刘征展现了商品经济大潮下普通百姓的无奈和困境,以及他们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深切呼唤。该文以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成为杂文界的一颗璀璨明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