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古文魅力,原文译文与详尽注释全解析

蜀鄙二僧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

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普陀山),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问:“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呢?”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地说:“我多年来一直想买条船顺江而下到南海去,到现在还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呢。你什么都没有,怎么能去得了南海呢?”然而,到了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听了后,惭愧得羞红了脸。

注释

1. 蜀:古地名,今四川一带。

2. 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3. 之:到,去。

4. 南海:在此文中指普陀山,而非现代的南海海域。

5. 何如:怎么样。

6. 恃:凭借。

7. 钵:一种器皿,形状像盆子但比较小,多为陶瓷制成,和尚用以盛饭食。

8. 足:足够。

9.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10. 惭色:惭愧的神色。

故事背景及寓意

《蜀鄙二僧》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所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创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选自《白鹤堂文录》,又名《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是清朝的官员和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四川的偏远山区住着一贫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虽贫,却志向坚定,富有勇气与决心;富和尚虽然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因缺乏实际行动和坚定信念,未能达成自己的愿望。故事告诉我们,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和内在因素,而非外在条件或物质财富。

详细解读

穷和尚的志向与决心

穷和尚虽然贫困,但他心怀大志,敢于梦想。他向富和尚表达了自己去南海的愿望,并坚定地表示只需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这展现了他对于目标的明确和对于困难的轻视。他没有被物质条件的匮乏所束缚,而是依靠内心的信念和坚定的决心。

富和尚的疑虑与不作为

与穷和尚相比,富和尚虽然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他对于实现目标的决心和行动却远远不足。他多年来一直想买条船顺江而下到南海去,却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他对于穷和尚的计划不以为然,认为穷和尚什么都没有,怎么可能去得了南海。这种疑虑和不作为的心态,最终使他未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穷和尚的成功与富和尚的惭愧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历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后,惭愧得羞红了脸。这个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穷和尚凭借坚定的信念和简单的行装实现了去南海的愿望,而富和尚虽然条件优越,却因缺乏行动和决心而未能成行。这启示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应重视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动力,勇于实践,不畏艰难。

寓意与启示

1. 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主观努力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穷和尚虽然贫困,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简单的行装,成功实现了去南海的愿望。这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2. 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的辩证关系

文章通过对比穷和尚和富和尚的经历,揭示了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的辩证关系。外在条件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和内在因素。只有当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动力时,才能克服外在条件的限制,实现自己的愿望。

3. 勇于实践,不畏艰难

文章鼓励我们勇于实践,不畏艰难。穷和尚面对贫困和困难,没有退缩和放弃,而是坚定信念,勇敢前行。这种精神是我们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只有当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时,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4. 做学问与人生哲理

这篇文章不仅讲述了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还蕴含了深刻的做学问和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同时,它也告诫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克服内心的疑虑和畏难情绪,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总结

《蜀鄙二僧》是一篇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它通过对比穷和尚和富和尚的经历,揭示了主观努力和内在因素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它也告诫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克服内心的疑虑和畏难情绪,坚定信念,勇于实践。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人生指南。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