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孙膑段落翻译求助,急求高手解答!
《史记》中关于孙膑的记载,生动地描绘了他的一生,从遭人陷害到忍辱负重,再到最终用智慧战胜对手,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是对《史记》中关于孙膑一段记载的翻译与解读,从生平背景、受难经历、逃亡与崛起、军事成就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孙膑,约生于公元前380年,卒于公元前320年,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一带。孙膑自幼便展现出对兵法的浓厚兴趣与天赋,曾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他的同窗好友庞涓,虽然也同样学习了兵法,但心胸狭窄,嫉妒孙膑的才华。
庞涓在学成之后,选择了下山谋求富贵,来到了魏国,并凭借其军事才能得到了魏惠文王的赏识,被封为将军。然而,庞涓深知自己的才能无法与孙膑相比,心中始终怀有嫉妒与不安。于是,他编造借口,将孙膑骗至魏国,并捏造罪名,对孙膑处以膑刑,即挖去了他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了字,企图以此让孙膑永无出头之日。
孙膑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希望。他深知自己的价值在于兵法智慧,而非肉体上的强健。在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时,孙膑设法见到了使者,并通过自己的口才与智慧,赢得了使者的同情与信任。使者认为孙膑是位奇才,便将他藏在马车里,偷偷带回了齐国。
在齐国,孙膑得到了大将军田忌的赏识。田忌经常与宗室公子们赛马赌钱,但总是输多赢少。孙膑在观察了几次赛马后,向田忌提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用下等马对对方的上等马,上等马对对方的中等马,中等马对对方的下等马。田忌采纳了这个策略,结果在赛马中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不仅让田忌对孙膑刮目相看,也让他将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
齐威王在与孙膑谈论兵法后,对孙膑的才华深感佩服,随即便尊孙膑为军师。孙膑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的智慧与谋略却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进攻赵国,赵国形势危急,派人到齐国求援。齐威王想派孙膑率军援赵,但孙膑以“刑余之人”为由推辞了主将之职,而是担任了田忌的军师。
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他建议田忌不要直奔赵国,而是等魏国与赵国打得不可开交时,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这一策略不仅解了赵国之围,还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被生擒,虽然孙膑并未因私仇而杀他,但这为后来的马陵之战埋下了伏笔。
魏国经过桂陵之战后,虽然实力受损,但并未完全丧失元气。几年后,魏惠文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再次派田忌和孙膑出征。孙膑见敌我力量悬殊,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他让军队向沟深林密、道路曲折的马陵撤退,一路上不断减少做饭的灶坑,制造出齐军士卒四散逃走的假象。
庞涓果然中计,直接放弃步兵,只率领轻锐部队去追击齐军。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并在树干上刻下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当庞涓赶到马陵时,看到了树上的字,大惊失色。此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知道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被严重削弱,从此沦为二流国家。
孙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深邃的战略家。他的兵法思想主张“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强调要战胜敌人并使自己强大起来,必须充分了解敌情并做好准备。在战略战术上,他贵“势”,即创造条件以求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通都大邑的兴起,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膑的军事成就不仅体现在他指挥的战役上,还体现在他留下的兵法著作中。《汉书·艺文志》著录《孙膑兵法》89篇,图4卷,虽然这些著作已经佚失,但从残存的篇章中仍能窥见孙膑的兵法思想。他的兵法思想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战略战术,还涉及了军队建设、将领条件等多个方面,为后世的军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孙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位遭受酷刑的残疾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谋略,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与挫折,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功。孙膑的兵法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智慧与谋略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